孝昌:村企共建生态茶叶长廊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湖北省孝昌县周巷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茶业联盟为依托,以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北部9个村为重点,创新“村企共建”分配模式,打造周青线、观双线万亩生态茶叶长廊,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让乡亲们的口袋更加“鼓”起来,让新型集体经济更加强起来。

11月4日,在周巷镇青山村胡家湾,几户村民正在与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胡金安家里劳动力都在外务工,这次将5.6亩平时没有耕种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然后合作社再与村集体签订“村企共建”合作协议,他可以获得“股金+租金+薪金”收益,分红后每亩实现增收1300元。

“把我们的地流转之后给我们分红,我们表示支持。”周巷镇青山村村民胡金安高兴地说。

周巷镇制定实施《生态茶叶长廊产业发展规划》,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通过村企共建“622模式”紧密链接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三方利益共同体,由企业投入农资、机械、深加工、品牌营销等资源投入,负责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打造成标准化茶园,以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占比60%;村集体投入各类资金,投入占20%,负责协调农户,流转土地,组织劳动力参与茶园建设,负责争取各类政策性支持;农户以土地入股,投入占20%,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工投劳,实现就近就业,彻底解决农户茶园管护难、灌溉难、销售难的问题,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通过前期广泛走访群众,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需求,抢抓周巷镇北部茶产业环线的机遇,和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村集体把农户的闲置土地300余亩流转到公司,然后承包给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每年按622模式进行分红。其中,企业占60%、村集体占20%、农户占20%,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以增加20万元。”周巷镇青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勇说。

在周巷镇荣华村,按照“622模式”新开发的茶叶基地里一片繁忙,就近打工的村民正在栽植新的黄金叶茶苗,该村已有1000多亩新建的茶园基地。目前,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孝孟红、尖峰茶园、双毫雨露等企业在全镇北部9个村,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共建茶园2260亩,计划3年内共建茶园达到50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用五年时间建成周青线、观双线万亩生态茶叶长廊,做大做强做优周巷镇茶产业,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周巷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探索创建‘村企共建、收入分红’622模式,组织动员茶叶联盟旗下的茶企业以生态茶叶长廊建设为契机,在青山、荣华等村打造生态茶叶基地,努力实现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三增’目标。”周巷镇党委副书记田顺生说。

在周巷镇青山村知青点,规划建设的“知青文化民宿村”正在加快推进中,将打造集劳作体验、餐饮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打卡地。该镇拓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创新“村庄经营”模式,通过引进企业,深度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文化民宿,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的目标,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利益链。

“我们通过村企共建这个模式,还把农户闲置的12套知青点的房子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承包给企业进行精心管理,打造成民宿,增加一部分集体经济收入。”周巷镇青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勇说。

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周巷镇苗木产业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营模式粗放单一。通过创立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200多户种植户参与进来,形成园林设计、施工养护、园林资材一条龙服务。通过组建茶叶联盟,将51家茶企业整合在一起,在茶叶提档升级、品种更新迭代、红绿茶加工方面形成全产业链,“链”接了以往“单打独斗”千家万户,也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和人才要振兴,只有发展共同产业,才能结出‘共富’的果实。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联合社搭建为农服务中心,致力于农村产权交易、乡村金融互助、村企共建和乡村振兴书院,在周巷镇北部9个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共同打造共富产业,建设乡村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盘活村集体经济,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孝昌县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秘书长沈腾表示。

记者:高玉峰 汪启扬

编辑:丁珂 彭扬

责编:罗薇

终审:汪海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