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水、蓄水
调水、管水、节水
有力有序抗旱保丰收保安全惠民生
今年出梅以来,气温异常偏高、江河来水大幅减少、蒸发量明显增加,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旱情。据孝感市气象局分析,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长、平均最高气温,为当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
孝昌今年降水较历史同期少36.9毫米,同时,因为撂荒地整治,农业用水增加了。
面对旱情,孝昌县从容应对。眼下,行走在澴川大地,农田里稻穗金灿灿,一派丰收景象。
◆“旱包子”今年不“喊渴”◆
花西乡,被称为孝昌县“西部粮仓”,种植水稻6万多亩。该乡也是有名的“旱包子”,十年九旱。
“以往遇到干旱年,只能眼巴巴等着徐家河水库放水,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今年,面对持续高温天气,花西乡水务站站长季剑军格外淡定。
让季剑军能从容应对的,正是1380口贮满水的堰塘,蓄水量都在2000立方米以上。
以往,因堰塘年久失修,储水能力差,天一旱农田就“喊渴”。近年来,花西乡陆续对600多口堰塘进行扩挖、清淤、加固,新增蓄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通过兴建沟渠,还将塘堰和塘堰连接起来,形成长藤结瓜之势,在全乡范围内合理调度水资源。
眼下,花西乡中稻已经开始收割,晚稻田地里仍有水灌溉,各村当家塘里的水都至少还有一两米深。
尽管持续高温天气,但“旱包子”今年没“喊渴”,“从容”二字成了今年澴川大地抗旱的主旋律。
◆未雨绸缪 科学调度◆
抗旱,首先得有水可抗。提前蓄水保水,是重点。可水如何才能蓄得住、保得住?
孝昌把解决“水”问题作为推动农村发展重要举措,开工建设了各类水利工程,还实施灌区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塘堰建设、小型泵站改造等工程,开展小流域、农村河道、河溪沟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设施改善了,蓄水、保水能力都增加了。
还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撂荒地整治,配套进行水利设施建设,让农田得到网格化水域保障,切实改善孝昌水资源短缺问题。
按照全县天气中长期预备,提前下发提示函,提醒各乡镇加强小型泵站机电设备维修养护、试机和沟渠等各类输水设施的清淤疏浚,做好抗旱电力设施保障等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410余处小型泵站机电设备、管道维修保养、通电试机,清淤各类沟渠近150公里。
7月中旬旱象初露,孝昌县防办就及时会商研究对策,提前做好了人工降雨的各项准备,气象部门抢抓时机通过人工增雨作业,7月19日至20日下了一场暴雨,8个乡镇降雨超过100毫米,使塘堰得到蓄水。
算好水账,科学精准调度。坚持“先生活、生产与生态并重”原则,引导各类供水措施必须把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兼顾生产、生态用水,调动一切可用水源,确保抗旱工作顺利进行。截止目前,澴河沿线乡镇泵站提水80余万方;全县水库抗旱放水近300余万方。
◆节水农业 成效显著◆
孝昌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以丘陵山地为主,具有外水难留、内水难蓄的特点,每逢大旱,都是抗旱重点。但今年,情况发生了改变。
孝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净表示,近年来,在节约高效用水方面,孝昌应用不少措施、技术,降低抗旱成本,提高了抗旱效率。
在孝昌县卫店镇久隆片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稻田整齐又美观。田边堰塘波光粼粼,沟渠里水流汩汩。
“灌溉水利用率至少提高10%。”久隆村党总支书记杨斌华说,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配套水利基础设施,田成方、渠配套、塘连塘,排灌方便,农田都能得到网格化水域保障。
此外,孝昌县还大力推广低压管灌、渠道衬砌、喷灌等节水技术,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基地2.75万亩。
位于小河镇河西村的豫西猕猴桃采摘园,采用的就是喷灌技术。
该采摘园160多亩,猕猴桃成列种植,上方80公分处都设置了输水管道。采摘园负责人陈爱兵介绍,8月高温天气时,每4小时进行一轮喷灌,每亩地灌溉水量至少节省三分之二。
9月3日,猕猴桃迎来丰收季,采摘园正式开园。“基本上没受到旱情影响。”陈爱兵表示。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全媒记者刘宇
编辑:彭扬
责编:高玉峰 陈腊梅
终审:李健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