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8时,季店乡的桃画山谷里一片忙碌。正是红芒果油桃成熟的时节,桃树上硕果累累,工人们忙着采摘、分装、打包、运输。中午,这些还带着绿叶的鲜桃,便摆上了武汉超市的货架。
季店位于孝昌县西北部,属丘陵岗地,过去缺水少路,发展没底气。近年来,季店加强道路、沟渠塘堰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道路总长由五年前的60多公里增长至2021年的150公里,水库、塘堰蓄水量增加1083万立方米。
基础设施的加持,让季店原本的资源优势得以释放,变短板为“潜力板”。水稻、水产、林果等产业兴起,过去土地抛荒、山岗闲置、塘堰干涸的季店,如今路畅、水美、稻丰、鱼肥、果香,老百姓吃上了“生态产业饭”。
稻浪翻涌水长流
初夏时节,水稻陆续进入移栽期。村民们抢抓农时,放水、打田、运秧、插秧,搅热了乡村。
在季店乡育新村,种植大户余汉乔驾驶着打田机在水田里往来穿梭,他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一片接一片的抛荒地,如今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季店乡国土面积104平方千米,在全县排第四,有着丰富的耕地、岗地、林地和水面资源。但地处偏远、地势较高,塘堰、沟渠年久失修,储水能力差,天一晴农田就“喊渴”。
“有田没人种,产业发展不起来,人也留不住。”季店乡党委书记段富章回忆。
一场兴水攻坚战在季店乡全面打响。多年探索,季店坚持“修渠串塘+发展产业”两条腿走路,扩挖清淤塘堰1083口,硬化沟渠25000余米,新修排水渠道20公里、水库3座、泵站25座,昔日的“旱包子”如今碧水长流,4万余亩良田再翻稻浪。
几年前,余汉乔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的资本回乡,创办了孝昌县大松林家庭农场。哪里有抛荒地,他就去“认领”。从最初的50余亩,到现在的千余亩,他不仅成为全乡的种植大户,更是灭荒达人、农机能手。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过去撂荒的土地,在余汉乔的精心呵护下,变身致富田。去年,他采用优质稻、玉米、油菜轮作模式,挣得百万元。不少村民跟着他,一起种起了优质稻鄂香2号,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当用水不再难,5万亩的耕地便成为了“潜力股”。2021年,孝昌县实施了5.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1.7万亩“花落”季店。同期,湖北鑫杰生态农业公司落户,首期完成了500余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种上了优质稻。
小田变大田,季店的水稻种植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作为全乡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孝昌县瑞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抢抓机遇、扩能提档,不仅新上了高端大米加工生产线,还申请注册了品牌商标。
鱼苗畅游四季销
查看鱼苗生长态势、跟进“火片”的喂养情况、监测调节鱼塘水质……在孝昌县合缘水产良种养殖场,负责人刘俊敏一天从早到晚,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刚繁育出来的一批鸭嘴鱼,已经被订完了。”刘俊敏介绍,鸭嘴鱼学名长吻鲟,原产美国,因为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近年来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合缘水产位于季店乡育新村,主攻鱼类良种繁育。是全省为数不多规模繁育鸭嘴鱼的企业之一,但早年间,也曾遭遇“尴尬期”——鸭嘴鱼的出苗率怎么也突破不了40%。
2018年,合缘水产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合作,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到基地上。通过完善取卵技术、改进孵化设备等手段,大大提高了鸭嘴鱼的孵化率。同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鱼类病死率。
专家坐镇,合缘水产不仅突破了鸭嘴鱼的繁育瓶颈,更实现了春、夏两季皆可繁育,四季都有鱼苗销。企业先后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如今,基地在销的鱼苗多达16种,其中不乏“长丰鲫”“长丰鲢”这样的市场新秀。
近水楼台先得月,水产养殖在季店乡兴起。短短几年,养殖面积迅速扩张至5000余亩。
周末,是余文武的鱼塘最热闹的时候。来自安陆、孝昌、孝感城区、武汉的垂钓爱好者络绎不绝,将鱼塘围得满满当当。中午,就着从鱼塘中钓起的肥美鲜鱼,吃上一桌农家菜,从舌尖到心灵都得到了慰藉。
“路好走了,游客自然也就多了。”余文武感慨。他的鱼塘紧邻S261省道,以前道路坑洼难行,人难进、货难出。去年,这条道路被列为孝感市路长制创建示范线之一,实现颜值功能双提升。
人气随之而来,带火了余文武的鱼塘。下一步,他准备发展民宿,让游客在感受季店旖旎风光的同时,也能享受本地美食,感受人文魅力。
鲜桃争俏吃三季
漫步于桃画山谷,漫山桃树郁郁葱葱。桃叶下,一个个含羞的小桃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占地面积2000余亩,有着20余个桃品种、10万余株桃树的“花果山”,由湖北汇博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于2016年投资打造。
为什么选址季店?“好生态就是金字招牌!”销售经理左冬宝坦言,4000余亩的林地,是果树的天然屏障;岗地资源丰富,没有开发污染;交通路网便利,S243省道和孝洪高速在这里十字交会。
基地主打桃品牌,集桃销售、观光、亲子游为一体。去年仅卖桃一项就收入400余万元。
“3至4月赏花,从5月开始直到10月下旬,月月都能吃鲜桃。”左冬宝说,到了采摘旺季,游客往来不绝。他拿出手机,晒出订单,“你看,这是武汉的一个老客户,马上要带一个200多人的采摘团来。”
如今,桃画山谷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村民不仅有了流转收入,农闲时还能到这打工。遇到采摘季,基地每天用工可达百余人次。
依托桃画山谷,季店乡将目光投向农旅融合发展,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涌现了兴茂农业、王香居生态园、刘善堂生态园等市场主体,帮助群众开发种植茶叶、李杏、桑葚、脐橙、桃子等经济林果。全乡林果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蹚出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乡村更美了,百姓的口袋也鼓起来了。”段富章说。近年来,全乡共打造“四好农村路”45公里,平均每年新建、改造通村路15公里,让道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道路转,形成了基地互通、产业互连,聚点成线、一线串珠的路网格局。
人不负土地,土地定不负人。打破基础设施的掣肘,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的季店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李琦 郑婉君
编辑:李文莉
责编:陈腊梅
终审:高玉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