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田,由你耕;你收费,我收粮”。近年来,孝昌县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托管模式,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向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转变,又最大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土地撂荒的问题,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益。
在小河镇国庆村水稻种植地里,机手田志强正开着旋耕机在田间耕整农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块田地不一会就耕整好了,为种植早稻做足准备。
“这是第二次打田,为了栽种早稻,第一次打田十几天以前就打了,前段时间下雨打第二次为了早稻好栽种,十几天之后就要栽。”
田志强今年46岁,6年前成立孝昌县宇飞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周围村民的230多亩农田。除了精耕细作自己流转的农田,田志强还帮村民培育秧苗。暗化育秧是田师傅近年来学习创新的一项旱地育秧新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面积育秧,秧苗的成活率也较高。
“育秧就是暗化,用流水线下秧,下出来过后就用三到四天,苗出来之后就摆到大棚里去,育秧从三月十几号开始育第一批秧,一般要育八批到九批的样子,每次育一百多亩,大概育秧要一个月的样子。”孝昌县宇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志强说。
凭借着合作社一整套耕整、栽插和收割机械,以及多年积累的种植技术,附近三四个村的村民都把田地委托给田志强代耕代种。小河镇新建村村民徐三就是田志强的服务对象,从2015年开始他就将自家的50多亩农田交给田师傅代管,自己成为了“甩手掌柜”,平时只需去田里看看水稻长势。
“觉得特别在时间方面节省了,人工方面都全部节省了,产量也比较高的,在这方面还是很相信他,机械是全套服务,所以我把我的四五十亩七八年全部交给他统一耕种。”小河镇联新村村民徐三说。
与传统的代耕代种不同,如今农业种植科技含量、机械化程度更高,而“水稻种植托管”新模式让农民从传统的弯腰插秧中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解决了部分年老体弱的村民种不了、种不好水稻的难题,让农民真正成为田地的“地保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种模式现在农村都是老年人,一般年轻人都出去了,好处就是能让田不荒,耕种的时候收割的时候都是我,一个老年人在家里他能种个十几亩田,年轻人可以放心外出打工。”孝昌县宇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志强说。
记者:张思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