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是景 弘的是文

悠悠古道,寸草春晖;孟宗哭竹,孝行昌盛!

孝昌,孟宗故里,这片土地的灵性与魅力不言而喻。

深厚的孝文化底蕴,为孝昌道路交通建设积淀了厚重的文脉,也在“四好农村路”上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

以文建路,颜值与气质并存

彩色的道路分割线为路面增添几分绚丽,放眼皆景,路景相融,“有色彩、有风景、可休息”的美丽公路与沿途美景相得益彰。

驱车畅行在孝昌观双线旅游公路,颜值与气质并存的美妙感受扑面而至。

观双线全长26公里,一端连接着孝昌最高的山,一端连接着孝昌最美的水,恰似彩练落人间。这条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路,2019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

“人在路上走,如在画中游”。作为交通运输“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如今已成为孝昌的一张靓丽名片。

孝昌将“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全过程,不仅着眼“外美其貌”,更注重结合当地的历史,深挖沿线山水资源、人文景观,着力打造红色旅游路、农旅融合示范路等精品示范线。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观音湖环湖旅游公路、投资1.2亿元建设观双线旅游公路、投资6600万元打造丰邹线农旅融合示范路,全县14个乡镇区均打造一条“四好农村路”示范线,形成“一路一景”“一路一品”“一线一色”美丽农村路网格局。

如今,“忠孝两全路”“红色旅游路”“绿水青山路”“美丽乡村路”“休闲旅游路”“农旅融合路”“梦里花园路”等7条特色路,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孝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爱路护路,朴实民风蔚然成风


一条路能够激活一片人心。笔架山公路,孝感市海拔最高的通村公路,修建过程之艰辛不言而喻。这条神奇的“天路”,饱含了几代笔架人的期盼,被笔架人视若珍宝。

大雪封山,如何除雪?是撒盐或者使用融雪剂?

不,村民们既不撒盐也不用融雪剂。而是顶着严寒,一铲接一铲地用人力除雪,铲出雪天的出村通道。

“因为盐和除雪剂都是化学物质,对路面有一定腐蚀作用,会降低道路使用寿命。”笔架山老书记刘柏成解释道。

下暴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险情。每当雨季来临,笔架村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做好准备,第一时间上路排水清淤、排除险情。

为了让这条来之不易的路使用得长久再长久一些,笔架人齐心协力地当起了养路员、护路员。

“新时代,四好路;爱孝昌,守公约;小康路,大家建;三分建,七分养……促发展,惠民生。”这是新时代孝昌人爱路护路的“三字经”,其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季店乡,因地处偏远,被戏称为孝昌“西伯利亚”。随着高标准的通村公路不断修建,不少村湾旧貌换新颜,村民们发自内心地爱路护路。

去年,张店村进湾主路两旁杂草丛生,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年近70岁的村民刘胜桥,拖着不便的双腿,一个人扛起铁锹、扫帚,除草、砍树、清理垃圾,硬是“折腾”了一个星期,将2公里的路恢复如初。

“路来得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珍惜爱护!”刘胜桥激动地说。

孝昌通过倡导“公路是我家,维护靠大家”新理念,开展“文明路”“示范线”系列创建活动,打造以“孝德、孝廉、孝义、孝行、孝心”为主题的农村公路文化,营造“路为我服务、我为路守护”的良好氛围,“美丽孝道,孝道昌隆”公路文化深入人心、公路名片更加靓丽。

以路为“媒”,书写诗和远方”

路好了,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改善,还有精神生活。“诗和远方”不再遥不可及。

这几天,刘震将军纪念馆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馆长汪爱珍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修了入馆道路,扩建了停车场,旅游大巴进出方便多了,极大提升了我们馆的接待能力。”汪爱珍说,“目前,纪念馆每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是之前的3倍。”

以前,纪念馆周边没有大型停车场,道路只有3米宽,大巴车基本进不来,游客必须下车走一段距离才能入馆。大巴车如果调头,最近的也要开到3公里外的开阔地带才行。

路窄、没有停车场,成为制约刘震将军纪念馆接待能力的瓶颈。

2019年,抢抓“四好农村公路”改扩建提档升级机遇,高标准红色旅游路——观新线,为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夯实了硬件,同步新建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缓解了馆区停车难问题。

观新线,将观音湖风景区、刘震将军纪念馆、大悟县龙潭湖风景区、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宣化店谈判旧址、河南省新县革命历史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一线串珠,使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省贯通。

以路为“媒”,传播的不仅是红色文化,也让孝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流传更广。

石磙、石碾、石桥、石屋、石磨、石板路、鲁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走进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宛如走进一个石头大观园。

由于没有通村公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石匠做的马槽、石磨等产品,只能靠人力推一段、石器滚一段的原始方式先出村,再从镇上利用火车运输,远销至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地方,严重制约了石艺文化的传播。

这几年,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大潮下,王小线公路为磨山石艺文化带去了新的希望。

得知家乡通路了,一些在外打工的人赶回来助阵。翻新旧房,建村史馆、农耕用具展示馆;填平村史馆前的采石坑,建石艺广场、石凳、石椅等;在农耕用具展示馆摆放各种农具和石器,传承农耕文化。

百变石头承载数千年石艺史,伴随着路域条件的变好,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现在磨山村的石艺文化传播得越来越远,这条公路功不可没。”眼瞅着磨山村在各级各部门扶持下因石而名、因路而富,王店镇副镇长余胜国深有感触。

来源:孝感日报 严学海 谢蕾 杨勘 李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