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超, 是一名80后,今年32岁,出生在小悟乡一个普通山村,那就是我的老家笔架村。笔架山,山高路远,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属于“老小边穷”区,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由于家庭条件困难,我在2002年读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到河南信阳打工,吃尽苦,就不怕苦,从小艰苦的环境锻造了我不屈的意志。在外务工期间,我不断寻找创业的机会,通过调查研究,我选择了做蛋糕行业,在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市场调查后,我于2010年在漯河开办了第一家蛋糕店,经过一番打拼,先后开了6家分店,创业取得初步成功。虽身在他乡,却时刻心系小悟,时刻关注笔架山。
2015年8月,县委、县政府派出的扶贫工作队进驻笔架村,掀起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潮,国家扶贫投入不断加大,村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房子靓了,道路宽了,村庄整洁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了,但群众的收入增长却不明显,笔架村急需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考虑到村的实际情况后,村支书刘柏成说服我回村创业。
我在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后,将河南漯河的6家店铺交给她打理,与2个孩子告别后,回到了家乡笔架村。以往村民依靠种杉树等传统林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杉树要十几年成材,回报周期长,见效慢,考虑到当前茶叶市场前景良好,笔架村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原生态茶叶种植,我就动员乡亲们种植茶叶,但是村民存在观望情绪,加上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带动村民发展茶叶产业的困境一时难以打开。
这时,各级领导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帮我理清发展思路。 我的初步想法是先成立专业合作社,由自己带头发展茶叶基地,先行先试,建成一个集种养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重点培养几个茶叶种植大户,并以”公司+农户“的种养殖模式带领全体村民一起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为了更好为群众服务,在我回乡不久,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5年10月,我开始了在家乡的创业之旅,先期投资100多万元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项目,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荒山、荒坡200余亩。2016年3月3日到10日,我聘请村民在改造的200亩荒山和荒坡上,种植了70万株优质茶苗、1000株景观树苗,以及梨、石榴等果树20余亩。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经营,茶叶基地基本建成,在此期间,我一方面不断学习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另一方面,聘请技术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生产。今年我又投资7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前不久,我又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油茶种植,建设油茶基地。
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共发展生态茶500多亩,产业初具规模,带动农户20户,其中贫困户5户,并解决了20名村民的就业困难,预计每年为这些农户增收5000元左右。
现在,放眼观望整个山坡和梯田一片绿油油的茶苗果树茁壮成长,我也赢来了双丰收,经过前期的资料准备,各部门的审批,我拿到了以笔架山地名注册的“笔架山”商标版权,注册成立了孝昌瑞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孝感笔架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我坚信,有县乡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精准扶贫工作队的精心帮扶,我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群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此内容为孝昌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