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勇:织密基层治理网 建设和美新乡村

“我们村出门就是水泥路,有诉求随时能找到代表,日子越过越顺心!”提及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的变化,村民们总会提起市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勇。自当选代表以来,他始终把“基层治理”作为履职核心,以“连民心、强根基、优环境”为抓手,带领青山村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用实干书写了人大代表扎根基层的履职答卷。

走进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宽阔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一栋栋画着知青元素彩绘的房子映入眼帘。在青山村代表联络站,村民代表们围坐一堂,将生活中的难题、发展的期盼娓娓道来。

“每个月村里都会组织群众接待日活动,代表们和我们坐在一起商讨村里发展,了解群众需求,面对面解决实际困难,我们感到很踏实。”周巷镇青山村村民袁冬平说。

如何通过人大代表的力量优化乡村治理,是张国勇日常思考的问题。搭建民意“连心桥”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第一步,青山村设立服务群众公示栏与政策宣传栏,将联络站打造成民意“直通车”;23名人大代表与全村24个自然湾、1542户村民结对,实现服务覆盖无死角。

“为了让民意听得见、落得实,人大代表每月接待选民,定期召开‘屋场院子会’‘村湾夜话’,开展入户走访活动,收集群众关于电线整改、池塘清淤等建议56条,且全部解决落地。”市人大代表、周巷镇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勇说。

在完善治理体系的同时,张国勇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2000年刚任村主任时,看到村民受山路泥泞困扰,他多方奔走,联络乡贤筹集资金,硬化主巷道、打通断头路、扩挖塘堰、修缮排水系统,村庄旧貌换新颜。

“我们村环境美化得非常好,路也宽了,每天早晚都有人来散步,环境住着确实舒服。”周巷镇青山村村民刘理国说。

“我们按照四个样板区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导村民无偿拆除15处围墙旧屋院落,腾出1200平方米建设空间,完成近万平方米外墙立面改造,全村实现绿水绕村、道路整洁、庭院雅致,从村容整洁迈向生态宜居,成为村民眼中的‘幸福家园’。”张国勇说。

乡风文明是基层治理的“灵魂”。张国勇深挖村域绿色资源与文化底蕴,打造“孝亲文化”与“红色文化”两大阵地:以孟宗孝文化为支点,选树孝老爱亲典范,让“勤廉孝贤”蔚然成风;挖掘知青文化,建设知青民宿、文化馆,将“艰苦奋斗”的知青精神转化为治理动力。

“我们积极推进周巷镇最小应急处突单元‘110’工作体系,每个自然湾设湾组长,全村配10名应急队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张国勇说。

如今的青山村,山环水绕、步步皆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张国勇用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以治理实效暖民心,以扎根基层促振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山经验”。

“未来的履职路上,我将继续牢记代表使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张国勇说。

记者:张思琪 邹圆圆

一审:张园园 刘金兮

二审:吴荣

三审:黄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