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环评审批既是环保红线的守护者,也是企业前行的关键一环。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昌县分局以“小切口”改革破局,创新推出“事前介入+流程再造”服务模式,为民营企业打通环评审批堵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发展。
孝感市尚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作为孝昌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自2023年2月落户孝昌经济开发区以来,锚定儿童用品研发生产领域,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在2024年,企业因生产工艺调整,在环评审批上遭遇了阻碍。
“公司计划在原有锆化生产线基础上,新增两条酸洗磷化生产线,这一变动导致新增污染物硫酸雾,属重大变动,需重新报批环评。”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昌县分局审批股负责人邱蓓说。
该公司首次重新报批时选择了新增阳极氧化和酸洗磷化工艺,专家评审时指出,阳极氧化生产工艺应该按照电镀工艺相关规定执行,而电镀工艺必须进工业园区,目前企业生产场所在工业园区外,不符合相关规定,因此没有通过专家评审。
“当时我们特别着急,工艺调整关乎企业发展,但环评不通过,项目就没法推进,真的是束手无策。”孝感市尚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艳斌说。
关键时刻,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昌县分局主动作为,秉持“为企解忧”理念,多次召开座谈会,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我们提出将阳极氧化工艺和酸洗磷化工艺分开,分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租赁工业园区内建浩背面钢构厂房,实施阳极氧化工艺;远期收购原鸿翔公司地块,规划建设儿童用品产业园,这样就能让所有生产工艺顺利开展。”邱蓓说。
企业采纳建议后,二次报批仅增加两条酸洗磷化工艺,顺利通过评审。“阳极氧化工艺和酸洗磷化工艺分离”方案,为企业节约前期投入800万元。尚丽公司的成功案例,是孝昌县创新推行“事前介入+流程再造”环评审批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针对民营企业在环评中普遍面临的流程繁琐、政策理解偏差等难题,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昌县分局积极探索,在规范审批流程上,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机制。在强化环境监管方面,“前端预警”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在优化企业服务上,“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双服务模式成效显著。
2024年以来,该局提前介入58个项目,解决22个生态保护红线冲突问题,指导完善15份申报材料,审批效率提升40%。2024年为50多个重点项目一对一答疑90余次,优化14个环保设施设计方案,节约环保投入约700万元。同时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30%。
从尚丽公司的个案突破,到整个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孝昌县以“小切口”改革激发环评审批大效能。这不仅为民营企业扫清了发展障碍,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绿色通道’和‘提前介入’机制,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平均时限从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企业申报材料一次性通过率从65%提升至92%。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事前介入+流程再造’服务模式,不断优化环评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昌县分局副局长管曙明说。
记者:张园园 邹圆圆
一审:王倩
二审:汪海莲
三审:李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