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日,孝昌孝孟红生态茶园,游人如织,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昂扬,16栋温泉民宿错落有致。
茶山下,一条水渠正在抓紧施工建设,茶园负责人彭征程喜上眉梢:“项目完工后,将开通水上漂流项目,茶园再添一景。”
变风景为“钱”景,从“含新量”到“含金量”……这样一幕幕火热的发展场景,在孝昌随处可见。
围绕“聚人、安居、兴业”,建设精美县城。
时下,孝昌上下正坚持“知弱图强”和“时不我待”理念,坚持“学拼抢”,弘扬“敢快干”,聚焦“一区两基地”(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区、武汉都市圈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武汉都市圈机电制造基地),锚定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五美”(精美县城、和美乡村、富美产业、绿美生态、孝美人文)新孝昌。
变“绿量”为流量
变风景为“钱”景
孝昌,“三分山地、六分丘陵、一分平原”,3个四级流域片区、17条小流域、61条大小河流覆盖整个县域。
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乡村振兴。
日前,漫步孝孟红生态茶园,护工正植树披绿。
“茶园又种了2000棵樱花树、600棵桃树。”彭征程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春暖花开时,定是游客满园季。在他心中,茶园就是梦中花园,四季赏花、四季有景,将实现春品茶、夏纳凉、秋采摘、冬养生。
彭征程早早把树种下,是因为去年吃过亏。去年春节前一周,他让员工休了假,意想不到的是,从大年初一起,周边大批游客涌入茶园,令他措手不及。不得已,茶园全员在假期后段回归上阵,但因准备不及,只赶上了流量的“尾巴”。
“今年我们早早规划,为蛇年春节做好准备。”彭征程说,他的茶园在全省农文旅融合园区中独具特色,拥有民宿温泉、半山咖啡,接待过省外的游客,甚至欧洲游客。露营烧烤基地、特色农家乐、篝火晚会、音乐嘉年华等,这里皆有。
“将茶产业基地景区化,变茶园为游园,变‘绿量’为流量,变风景为‘钱’景。”彭征程说,去年园区年接待游客量达45万人次,同比增长30%。
游客来了,乡村富了。孝孟红生态茶园带动了周边300余人就业,发放工资30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园区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实现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四时美,孝昌周巷镇肖龙湾上演乡村巨变。
“看,有小松鼠出没,还有火鸡、孔雀,它们在一起安了家。”游客周倩满脸笑意地说,“这哪是乡下!”
肖龙湾茶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拉高孝昌乡村游热度。
冬日暖阳洒在肖龙湾,湖面水波不兴,村庄小院错落有致,落日沙滩、绿地草坪……一幅崭新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图呈现在眼前,美不胜收。
离开肖龙湾,连片的生态茶叶产业园映入眼帘。18.7公里长的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发展长廊,是周巷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富一方的“黄金走廊”。小流域治好了,茶的品质好了,百姓的腰包鼓了。
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小流域+茶文旅”的周巷模式,蹚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镇长汪华锋介绍,按照周巷镇“南部苗木北部茶,东北油茶西部花”的总体布局,已新改扩建标准化生态茶园1万余亩,年产值2亿余元,带动8000户村民增收致富,去年9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基本实现一片茶叶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从一园一镇,观全域。孝昌县着力做好全域旅游发展文章,建设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区,立足青山绿水、生态乡村、农业大县、孝文化之乡等自然人文资源,加快建设七里湖文旅片区、九丰生态农业片区和农夫子教育培训基地、邹岗稻梦星空、王店韵鹤等农文旅融合片区,叫响“孟宗故里·梦里花园”旅游品牌。截至目前,孝昌拥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6个,建成4条文旅示范线、5个农旅融合示范片区。
“我们将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孝昌的比较优势,突出‘山’的元素、‘水’的灵韵、‘绿’的底色,努力把孝昌建设成大别山门户、武汉后花园,周边大中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首选目的地。”孝昌文旅局局长程亚华说。
一园花开满园果
千里沃野新样板
“这颗冬桃,刚采摘上市,新鲜可口。”孝昌七仙红园区负责人程琪说。
七仙红园区位于孝昌县丰山镇,是全国有名的优质血桃主产区。孝昌因桃而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农户开始种植血桃。
“我国血桃种植总面积可能不超过20万亩,孝昌有近10万亩,占了一半以上的面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何华平说。
“我们的桃从5月中旬上市以后,一直持续采摘到12月中旬。”程琪说,万亩鲜桃40%通过观光采摘消费、50%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如何发掘桃产业的潜在价值?孝昌请来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品种。
“70多个桃品种被开发出来,这些桃树花色、花型、花期各异,红肉桃、黄肉桃、白肉桃皆有。”程琪拿起一罐半斤重、售价49元的桃胶说:“桃胶放在米酒、银耳汤里,美味可口,真是供不应求。”
目前,孝昌已发展七仙红、孝丰田源、红菱果业等20余家桃产业市场主体,年产桃10万吨,还开发出桃胶、桃木、桃肉、桃艺等系列产品,去年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到18亿元。
孝昌桃产业成为百姓的“致富果”“摇钱树”,形成了“一季赏花、三季品桃”的桃产业发展格局。
风吹稻浪香,丰收好年成。在孝昌县邹岗镇滚子河小流域片区,金黄的、沉甸甸的太子稻正在抓紧抢收。
“去年太子稻长势不错,亩产平均900多斤,合作社合计收入超过750万元。”孝昌县金丘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鹏程说。他是被农业农村部表扬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邹岗镇是太子米主产地,有1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太子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过去受制于产业链不健全、关键节点薄弱的问题,太子米产业一直处于有名气、没实力的困局。
如何突破?关键在技术创新。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谢国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以牛迹片区为核心的太子稻主产区属于典型的富锌土壤,太子米的锌含量是一般优质大米的2—3倍。
富含锌元素的太子米影响力日益扩大,市场端开始走俏。“我们的大米远销北上广深等地区,售价高时每斤超过10元。”付鹏程说。
随着太子米种植面积逐年恢复扩大,品牌知晓度和认可度显著提升,太子米已成为邹岗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沃野丰收景,太子米、七仙红桃、玉皇李、韵鹤葡萄、凤凰山茶等特色农产品畅销。
孝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饶永红介绍,孝昌县锚定“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已创成全国产业强镇2个,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全县太子米、苗木花卉、果茶、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面积达77.3万亩,年产粮食5.2亿斤,农业产值近80亿元。
农业品牌化、规模化,产业链条延伸延长。一幅沃野千里、稻浪滚滚的乡村亮丽画卷正在孝昌呈现。
一根细铜丝
串起一座机电名城
乡村“绿富美”,工业“新含金”。孝昌工业“含新量”跃能,上演“含金量”蝶变。
一根铜丝线,串起一座机电名城。本世纪初,随着深圳主板上市公司大洋电机旗下惠洋电器落户孝昌,武汉安兰斯、庞曼电机等企业接踵而至,为惠洋电器提供产业配套。一条以惠洋电器为主线的产业生态已成形。
惠洋电器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微特电机生产基地,国内空调配套电机第二大供应商。
在惠洋电器,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组装直流无刷电机定子。厂区负责人余金国说,这里一天下线直流无刷电机10.5万台,每秒下线超过1台。
“我们新研发的直条铝板基材,告别过去圆圈形状,材料利用率提升90%,成本下降30%。”余金国在生产车间介绍说,公司为海尔、美的、LG(泰国)等知名企业供货,去年产值超过16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壮大电气电缆、电机制造企业。
从“点”到“链”到“群”,随着利之达、龙腾电子、共铭电子、众能电子、全成信等优质企业的到来,孝昌机电产业链延长、拉宽了。
在利之达,长、宽各120 毫米,厚0.5毫米的陶瓷基板,星罗密布地雕刻着近千个金属图形。公司人士介绍,一块陶瓷基板最贵的可以卖2000余元。利之达将科研成果DPC陶瓷基板技术实现产业化,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成为同业的“领头羊”。
走进龙腾电子,磨刷、除油、微蚀、酸洗、水洗、烘干……百余道工序,将模板上的电路图形,打印到产品上去。在内测区,两名女工正聚精会神地检测电路图形,给不合规产品打好标记。
印制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从生产大企业不愿做的充电接口电路板起步,龙腾电子一举成为国内领先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商,目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等领域。
来到海越电气,生产车间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设备实时运行情况、产能利用率、生产进展、产品不良率等信息,一目了然。
去年9月,中亚某国客户考察公司,副总经理乐倩倩介绍,公司已立足孝昌,依托宁波,正在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昂首挺进。
在红旗阳光线缆,直径8毫米的低氧铜杆经过多道拉丝工序后,瘦身到头发丝粗细,最细直径可达0.12毫米。负责人邓培球介绍,这根铜丝,可以直供惠洋电器、利之达、海越电气等机电企业。
坚持链式思维发展PCB线路板企业,加快打造百亿电子机械产业集群。
目前,孝昌县微特电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PCB线路板占全省份额35%。孝昌打造武汉都市圈机电制造基地渐成。
工业强,则县域强。孝昌工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2021年为109.87亿元,2022年为155.18亿元,2023年完成193.20亿元,2024年,孝昌县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从“含绿量”到“含新量”到“含金量”,孝昌“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工业抓大”,绿色崛起的底蕴不断增强。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沈多奇 黄一鸣 高玉峰
一审:王倩
二审:李文莉
三审:李健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