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守望者——孝昌县基层农技员刘春德

孝昌县白沙镇农技员刘春德,34年一心为农,因地制宜研发水稻旱直播技术,引种推广优质稻“鄂香2号”,打造“白沙铺1号”大米品牌,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水稻走上增收致富路。

刘春德今年60岁,是一名有着3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年轻时在外经营铝锅盖生意,是人人羡慕的万元户。1989年,在村老支书的多次劝导下,一直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的刘春德,回乡当起了农技推广员。

“他是高中生,我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比较好,再通过各方面的考察,对他也比较信任,就这样才给他做工作,叫他回来。”孝昌县白沙镇五四村老支书刘子英说。

“虽然当时工资不是很高,一年七八百块钱,还不如我一个星期赚的钱,但我爱农业,因为我是农民,确确实实想回来做一番事业。”孝昌县基层农技员刘春德说。

此后,刘春德每天带上草帽,拿着笔记本,白天在田里做实验,晚上在家自学农业知识。几年后,刘春德成为白沙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他几乎跑遍了白沙镇的每一块稻田,谁家水稻有问题,他一看就知道症结在哪里。

“他是我们农民的朋友,庄稼的医生。只要他在田边一转,低头一看,就知道是哪一棵秧苗发了什么病虫害。”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原村委会主任潘云安说。

“老刘是个拼命三郎,每天四五点就去田间地头,永远不知疲倦。只要农户一个电话,他立马骑车就去,并且一管到底。”刘春德妻子郑艳荣说。

“只有脚沾泥土,才能搞好农业。农民对农业的奉献是最大的,我们要和他们交朋友、讲感情、讲奉献。”刘春德说。


从80亩到2.8万亩——拉上稻农“吃螃蟹”  旱田也能种水稻

白沙镇是农业大镇,也是有名的“旱包子”。过去由于种田不赚钱,老百姓种稻积极性不高。刘春德看到越来越多的抛荒田,心痛不已。他反复思索后,决定摸索出一套适合白沙镇的水稻旱直播技术。

“我当时去周边学习,但都是水直播,没有现成的经验,我想那就办试验田吧,摸索出自己的经验。”孝昌县基层农技员刘春德说。

2007年,刘春德开始推广水稻旱直播新技术。谁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刘春德首先找到了黄院村村民潘尽三,希望和他一起搞水稻旱直播示范。尽管刘春德讲的很详细,但潘尽三就是不相信。

“我一家人要吃饭,就那一点田,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做得不好做丢了,怎么办?”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村民潘尽三说。

“我刚开始不相信这个技术,觉得做不出产量来。”潘尽三妻子李腊钗说。

见村里没有一个人相信,没办法,刘春德只好去找到村委会主任潘云安做工作,潘云安也不敢冒险。

“我给你们争取政策,种子半价,你们放心大胆的种,技术我全包,如果产量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的话,我按照市场价进行赔偿。”刘春德说。

刘春德每天登门游说,终于打动了潘云安。最终,通过潘云安帮助做工作,村干部带头干,潘尽三等14户同意拿出80多亩土地尝试水稻旱直播。

“从播种开始,刘春德几乎天天守在稻田里,指导我们施肥、打药、防虫,生怕哪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试验失败。”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原村委会主任潘云安说。

“我是一名党员,群众相信我、支持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刘春德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采用旱直播的水稻产量每亩达1000多斤,比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水稻每亩产量提高了80-100斤。

“每个环节,每个岔口,给群众做好贴心人,做好服务的话,所以从这个方面赢得了群众当年的丰收。” 刘春德说。

“我们还没有那么专注用心,他一发现田里有什么问题,就给我们指导,他把这个事情都放在心上,作为我们来说很感谢他。”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原村委会主任潘云安说。

收获季节,每家自发送来10斤新粮,用农民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那一刻,刘春德绷不住了,悄悄流下热泪。

“他为人相当厚道,有什么都直接给我帮忙。”孝昌县白沙镇柳山村村民湛国文说。

“我家收入增加了,要感谢他。”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村民潘尽三说。

“说真心话,我也是农民出身,能够为农民稳粮增收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自豪。”刘春德说。

省工省时省水的水稻旱直播技术,彻底解决了白沙镇水稻种植缺水难题,不仅每亩能节省成本300元,而且稻米口感好,价格高,效益比种植常规稻更好。如今,白沙镇旱直播水稻面积达到了2.8万亩,这一技术也在孝昌县广泛推广。


从培育品种到打造品牌——产销不愁  种田劲头足

2017年,白沙镇提出打造自己的水稻品牌的设想。刘春德深知好种子是关键,他引进“鄂香2号”优质稻,提出给五四村种田大户刘建国试种,并自己垫资一万多元,为他提供软盘育秧、种子化肥、机械插秧等一系列保姆服务。

“当时,刘春德三番五次上门,为我家提供了340斤稻种和价值7000元的肥料,带着我一起到其他乡镇去学习种植技术。”孝昌县白沙镇五四村种田大户刘建国说。

当年,刘建国试种的34亩“鄂香2号”优质稻,实现了亩产1100斤的目标,增收2万多元。

“从播种、灌溉、收获、销售,刘主任都是全程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粮食增产增收,我们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刘建国说。

“鄂香2号”在白沙镇一炮走红后,刘春德鼓励卓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并申请注册“白沙铺1号”商标,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种植销售,成品大米畅销武汉市场,价格从每斤2元飙升至8元。

“我们的年产值是1500万,实现了稳粮增收,农民的荷包也鼓起来了。”孝昌县白沙镇卓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凯宙说。


从结缘到坚守——34年守望  换来6万亩稻花香

刘春德出身农村,终身与土地结缘。90年代初,孝感市农技专家张培元在白沙开展“汕优63”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刘春德每天带上笔记本,跟着张培元老师在田里泡着。

“当时我们技术小组住在刘春德同志家里,他成为我们村里农技员,以农技员的身份跟着我们学习,参加制种工作,在我们技术小组里,学习是最勤奋的,工作是最认真的。”农技专家张培元说。

通过刻苦学习,刘春德不仅学到了水稻繁育制种技术,更学到了做好农业工作的真谛。

“在基层干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和农民打交道,最大的感受是让更多的农民把地种好,有更好的收入,也是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的光荣。”刘春德说。

多年来,刘春德坚持在泥土中探寻真知,与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福兴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开友,流转400亩地种植太子稻,刘春德连续几年为他提供种子和肥料,帮助他稳定度过瓶颈期。

“我种地是外行,在技术、资金方面都有困难,老刘在全力的帮我。打的农药、化肥,包括无人机、种子,他全部是垫资。租地方面,他也帮我借了不少的资金,我能有今天,现在的这个收成,有这个好的生活,非常感谢他。”孝昌县白沙镇福兴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开友说。

柳山村村民湛国文勤劳朴实,爱种田也会种田,然而妻子多病,无钱投入农业生产。

“当时我家里相当困难,他就帮助我,把种子、化肥都借给我种太子稻,当年帮助我家增收一万多块钱。”孝昌县白沙镇柳山村村民湛国文说。

“他对工作极端热忱,对农户也是热心积极的帮助。你不管失火也好,哪个地方发水也好,他第一个跑到前边。”刘春德妻子郑艳荣说。

“他对农民朋友有感情,对农业有情怀,农民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把农业作为他的第二生命,处处为农民着想,处处在传递技术,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不保留的传给了农民朋友。”农技专家张培元说。

今年2月,已经退休的刘春德又被返聘为农技指导员。老骥伏枥,志在田间。年逾六旬的他,依旧活跃在白沙镇的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技良法,为白沙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奉献余热。

“正是有了刘春德这样的“稻田守望者”,白沙镇的优质稻种植面积从4万亩扩大到了6万亩,走上了高产稳产之路。”孝昌县白沙镇党委书记黄克英说。

“有他在,我们种田的信心都更足了,他就是我们身边的“袁隆平”。”孝昌县白沙镇黄院村原村委会主任潘云安说。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农技指导员,要懂农业、爱农业、尊重农民。要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继续传承下去,把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推广下去,让更多的农民端稳饭碗。”刘春德说。


来源: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健初 王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