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历程回头看
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示范区创建建设规划,印发了《孝昌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20余项;创建期间累计投入7365万元用于文化事业发展。
政策文件
2
阵地建设稳步推进
投资2.4亿元,建设孝昌县文体中心,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县共建有13个乡镇级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实现了中心建设全覆盖、服务全免费、开放全天候。截至目前,县、乡、村三级藏书量总计309.37万册,人均藏书6.4册。年增新书75093册、馆藏流通量430226册,可用数字资源达10TB。
3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在全省率先推出“县聘县管乡用”机制,统一解决人员编制、财政供养、人事管理,打通了人才择优的提拔通道,2021年从文化员队伍里提拔副科级干部3人。
建立非遗传承、戏曲传唱、民乐传授、民俗传扬、书画传习等五大基地,累计培训各类乡土文艺人才1200余人,涌现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玉义、书画名家胡在田等典型。评选文化示范中心户115户,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培养出农民根雕师沈青华等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孝昌雕花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玉义


二、特色品牌出成效
1
孟宗孝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孝感市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以省级非遗《孟宗孝行故事》作为孝昌“孝文化”主打品牌,组织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由县政府投资120万元创编了大型原创楚剧《孝廉孟宗》,截至目前,该剧累计参加省市县各类演出1300余场次,覆盖观众逾50万人。围绕“孝文化”创作编排了一系列原创曲艺作品,其中,评书《哭竹生笋》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中部六省曲艺展演。孝昌本土作家编撰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有《孟宗的故事》、《画说孟宗》、《孟宗故里孝文化》等。


2
孟宗孝文化时代价值不断激活
我县深挖孟宗孝文化时代价值,在孝感日报开辟专版《省级非遗“孟宗孝行故事”实现活态传承》。从2021年启动《孟宗孝行故事》非遗传承与培训以来,邀请8位专家学者,在全县累计举办孟宗孝文化专题讲座140多次,涵养中小学生敬老孝亲的品格修养。深挖孟宗孝廉文化价值,整合资源,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与“清廉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开办《清廉孝昌》电视栏目,使孟宗的“孝”与“廉”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带动乡风文明大转变。

《清廉孝昌》电视栏目
三、示范项目在引领
孝昌县创办了“四点半”公共文化服务学校,以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主要阵地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
统筹政府资源
县委、县政府统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特色文化活动,结合民俗节日和时政热点,组织开展错峰服务,保证学校活动周期运转,如民政局“童伴妈妈”志愿服务、团县委“三色课堂”、妇联“留守儿童之家”等。
“童伴妈妈”志愿服务
“三色课堂”
“留守儿童之家”
2
统筹社会参与
我们以“激发民间智慧,播扬孝昌精神”为主题,邀请本土名人和社会名家讲解孝昌精神、孝昌历史、孝昌文学和孝昌民间艺术,逐渐培育形成文化群体,助力基层文化课堂提质升级。同时,组织动员非遗传承人、文艺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参与课程讲授,对主动参与者进行采访报道,使得参与者以参与为荣,真正做到了自动参与、积极参与、持续参与。
3
创新活动形式
“四点半”公共文化服务学校以满足各年龄段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为留守儿童、中青年、老年人列出服务清单,开设学习教育、亲情陪伴、书法摄影、健康养生等各类精品课程和服务。以“四点半”学校建设为抓手,延伸出一系列书法大赛、诗歌创作、图书下乡、主题课程、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实践性较强的文化惠民活动。
来源:孝昌文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