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暖阳,碧水微漾,岸边月季娇艳挺立,环水步道、亲水广场上,村民怡然自得。虽然已是冬天,孝昌县季店乡新红村罗盘岗,仍是一幅水清岸绿、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是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散布在田间路边、房前屋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季店乡聚焦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和小微水体治理,做好融合文章,深入推进小微水体先进建设试点活动,动员干部群众共同缔造,打造了一个个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美乡村。
系统治理 绘乡村美景
“变化太大了,以前塘边都是旱厕,污水都往里排,又脏又臭,整治后污水塘成了景观塘。”说起罗盘岗的变化,村民罗齐群说。
新红村罗盘岗地势高,曾是季店最干的湾,干旱时村民曾靠消防车送水吃。湾里罗家大塘水少、水脏,是村民曾经的伤痛。去年季店乡小微水体治理“一村一品”示范湾项目实施,罗家大塘进行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不仅改善了水质、蓄水量增加到5万立方米,湾里还实施了雨污分流,打造了环形步道、亲水广场、绿化带、小花园,新建了高标准公厕,罗盘岗旧貌换新颜,成了村里的靓丽风景线。
治一处水体,美一个村庄,造福一方百姓。小微水体治理关系生产生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季店乡将小微水体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实施源头截污、水体治理、岸边绿化、管护机制等,实现雨污分流、水面和岸边长效保洁,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量显著提高。
去年以来,季店乡对975个小微水体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清淤塘堰200余口;投资280万元改造升级污水管网4公里;投资300万元拆除旱厕,新建集镇及农村公厕,完成3924户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改造。对新红村罗盘岗、光明村小杨湾、顺联村杨家湾、阳光村周颜河、厉店村厉店街等5个湾实施小微水体治理“一村一品”示范湾项目。
综合利用 兴富民产业
孟冬郊泽旷,细水鸣芦根。在光明村小杨湾附近的成片耕地上,3口水塘如珠玉镶嵌其中,塘水清冽,鱼儿欢畅。
“我们村有池塘110口,算起来不少了,但以前塘多被杂草淤泥侵占,蓄水量不够,种粮成本高,大片土地抛荒。”光明村党总支书记邱文哲介绍,去年以来,村里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之机,整治了70口塘堰,蓄水量增加了90多万立方米,村里4871亩水田旱地灌溉有了保障。
水量有了保证,农业发展就有了底气。今年,乡里引进安徽一家农业企业流转5000亩土地,发展小麦、大豆、玉米等旱作物种植,仅光明村就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每亩每年可增收200元流转费。
荒地被利用起来了,邱文哲组织村里几位干部一起出资购买了秸秆打捆机、收割机,经营秸秆回收利用和农作物收割,带农增收,经营范围已覆盖全乡。
治水保水,兴业富民。季店乡统筹高标准农田整治、和美乡村建设和小微水体治理,补齐水利短板,改善水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
厉赵线是连接厉店与安陆市赵棚镇团山村伍欣甸园的农旅融合示范路。厉店村扶持辖区市场主体鑫杰农业,利用千亩水面资源,打造渔光山色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与伍欣甸园形成连片效应,共同勾勒水清景美、业兴民富的富美乡村新图景。
共同缔造 让碧水长清
光明村110口塘共有水面720亩,以前塘堰没人管,资源浪费,现在整好了塘,如何避免问题反弹?村里想出金点子:将110口塘就近划分给全村农户,村里和在外大户共同出资购买鱼苗投放,村民自行管理“责任塘”,到了年尾渔获期,统一打捞按户分配,所得的鱼大家可自吃也可售卖,不花一分钱。
“以塘养塘”,让塘堰的管护与村民的利益直接挂钩,这样一来,村民管理塘堰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与光明村异曲同工的还有阳光村。该村将塘堰租赁给大户养鱼,收取的租金用于村民抗旱灌溉,这样塘堰有人管,村民可省一笔费用,一举多得。
三分整治七分管理。做好小微水体治理的“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碧水长清。如何做?季店的答案是共同缔造、共治共享。
制定小微水体管护工作实施方案,对小微水体划分片区,逐片设立“一长两员”(塘堰长、保洁员、监督员),实行分级分类、全覆盖管护。全乡共设立乡、村、组三级塘堰长共427名、公岗保洁员87名、塘堰长监督员305名,以“一长两员”为抓手,加强水面和村庄的日常保洁管护和监督管理,引导村民共同维护环境。
在新红村,护水爱水被写进村规民约,管护塘堰被纳入文明家庭创建积分制管理,居民还签订了门前“四包”协议,从源头治理生活垃圾。
来源:学习强国 孝感日报
作者:王悦 李文勇 郑婉君
编辑:王倩
责编:高玉峰
终审:汪海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