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三十而立 | 助力梦里花园新发展 书写孟宗故里新答卷——孝昌建县30周年之财税金融篇

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
美丽的公园游人如织
一条条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经过全县人民30年的披荆斩棘
如今的孟宗故里
呈现一片安乐祥和、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一组数据显示


2016年以来,孝昌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脱贫)小额信贷12830笔,共计6.84余亿元;建立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站300个,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107个。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至2023年9月,累计对788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涉及金额11.85亿元;为289户市场主体减息,涉及减息的贷款本金金额7.85亿元。


截至2023年9月末,存款余额313.26亿元,1993年末是1.64亿元,是建县时的191倍;贷款余额187.24亿元,1993年末是2.66亿元,是建县时的70.4倍,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0年来

孝昌县金融从无到有

连续13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

30年风雨不辍,30年春华秋实
从建县初的国家级贫困县
到现在GDP总额184亿元
孝昌县交出了一份经济发展的合格答卷
财政强保障
服务大局 为有源头活水来
1993年建县之初,孝昌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滞后,现代商业物流尚未起步。发展任务紧迫,而手中的“家底”只有区区986万元的财政年收入,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投入资金搞建设,培植财源形成造血功能。可捉襟见肘的资金保吃饭、保运转都力不从心,怎么干?财政部门决定“两手抓”,一手抓增收节支,一手抓资金争取。至2002年,财政支出逼近2亿元大关,较可比的1994年增长270%。

财政实力初具规模
财政部门办成了多年来想做而未做成的事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
蕴涵着孝昌财政人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豪情


199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依次启动,期间投资达1889万元。


2001年,累计投资1.16亿元的以工代赈项目陆续投入运营。


2002年起,累计投入8.5亿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逐一开展。


2003年,涉及1300万元资金的“十通十有”农村通村公路全面建成。

图片

税务“店小二” 在湖北淑尔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解难题


建县第二个十年




通过安排共计6.88亿元的县域发展调度资金、“过桥”资金、助保贷资金、“助”字头金融产品,重点支持专业园区发展和企业扩能增效;统筹4400万元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参与构建平台,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有效支持相关企业技改升级;安排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奖励资金及项目前期经费共计1.75亿元,广泛吸纳外部资金,参与污水处理提标、老城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累计投入支农支出15.73亿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固病险水库,加快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支持土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2005年,全县土地治理项目全面铺开,期间投入资金达5.55亿元。


2009年,累计达7.59亿元的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周转项目有序推进。


2011年,产业发展基金周转项目加快实施,累投入5.11亿元,一大批产品有市场前途、对本地就业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获得支持。


建县第三个十年




围绕公共财政体系涵盖的领域,重点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打赢三大攻坚战,累计整合资金43亿元,助力脱贫攻坚2017-2021年连续获全省统筹资金绩效考核前5名。



2017年,总投资5.18亿元的孝昌县城东教育城动工。


2018年,总投资2.28亿元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面铺开。


2018年,投资达2.1亿元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集中开工。


2018年,总投资达3.92亿元的牌坊社区张家湾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高位推进。


2019年,总投资6.3亿元的七里湖综合治理项目破茧而出。


2020年,总投资达4.06亿元的花园火车站改扩建配套工程应运而生。


2021年,获省级财政5000万元奖励支持、总投资达1.63亿元的美丽乡村邹岗镇牛迹片区正式立项建设。


2022年,总投资达4.86亿元的S115京珠李集互通至黄陂段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达3.37亿元的孝汉同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和总投资达3.66亿元花园镇澴西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项目全面启动。


2023年,总投资3.14亿元的鄂北战备应急保障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8.16亿元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项目破土动工。

图片
县财政局举办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代表座谈会


30年弹指一挥间。展望新的十年,孝昌财政人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征程上,和66万孝昌人民一道,共同奏响孝昌发展新的澎湃乐章,共同迎接孝昌更加绚丽璀璨的明天。


税务重规范
创新服务 聚财为民促发展
从1993年建县之初税收收入不足500万元,到2022年税收规模逼近20亿元,跨越30年艰难发展历程,孝昌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县城市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息


30年前的7月8日,孝昌县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



1994年7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以及税制改革的要求,将原孝昌县税务局分设成孝昌县国家税务局和孝昌县地方税务局。



2002年,孝昌县税务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实行“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



2005年,孝昌取消农业税,打破了绵延几千年的种田交税的历史。



2018年7月,按国务院相关规定合并原有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设立国家税务总局孝昌县税务局。

“以前税源相对单一,征收对象主要是个体工商户,税务人员两人一组,拿着手撕票,挨家挨户去征收。原先收税靠徒步、骑自行车,家家户户走到,如今网上办税,足不出户,轻松方便。”从税33年的税务人员彭自华说,税收工作要走过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让税收颗粒归仓。

1993年,金鸡唱响,孝昌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水泥厂、拉管厂、建材厂、锅厂、塑料厂、卫生纸厂、机瓦厂、化工厂……兴办起一大批国营和镇办企业。

已经退休的税务人员胡俊清回忆,那时税务干部到企业开票,再由企业出纳人员到银行缴纳入库。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1994年开始使用电脑开票征税,发展到如今,税款已经全部由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开票、自行缴纳入库。


机构分设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但税务人有越是艰难越是奋斗的精神、越是条件差越是不甘落后的斗志,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任务上全力赶超,干部队伍建设上卓有成效,税收业务上比学赶超,文明创建上奋力争先。从一把算盘到一个计算器,保障了国家税收颗粒归仓;从手工开具税票到微机录入打印税票,征管手段日新月异。

1996年,孝昌县国地税在城区分别成立并投入使用纳税申报服务厅,方便城区纳税人税款申报缴纳工作。

“十三五”时期,税收改革加速推进,如何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办税,提高税收服务的质效,成为孝昌县税务部门需要攻克的难题。“无纸化”“单一窗口”“办税一网通”“金税三期”“发票网上申领+EMS配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应运而生。

图片
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系列宣传活动

随着税务机关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纳税人
可以在家办理涉税事项
也可以到纳税服务厅
自助办理纳税事项
纳税人有了更加多样化、
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2017年开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企业养老保险费、职工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全面由税务机关征收,税务机关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8年起,非税收入陆续划转到税务部门征收,目前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水土保持补偿费、城镇垃圾处理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路桥梁路产赔偿费、代征工会经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均由税务机关征收,孝昌县税务局承担了更多财政收入职能,为形成“收支两条线”的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30年来,孝昌县税务局坚持把“做好党务、干好税务、带好队伍”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彻始终,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悉、作风优良、管理规范的税务队伍,得到上级税务局的充分肯定,在税务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丰硕成果,把全市税务系统创建文明活动推向深入。


30年来,各基层税务分局、税务所都分别被孝感市税务局评为“先进集体”,国家税务总局孝昌县税务局被国家税务总局授予“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文明单位”。

金融增活力
不断壮大 助力孝昌创辉煌

孝昌建县30年来

金融从无到有

在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和自我改革中不断壮大

连续十三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


其中2013年、2014年被授予最佳金融信用县称号,2019年、2021年被授予“湖北省金融信用县优秀单位”称号,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银企对接活动现场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建县初,孝昌各项存款余额1.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6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矛盾尤为突出;2023年,各项存款余额313.26亿元,是建县时的191倍,各项贷款余额187.24亿元,是建县时的70.4倍。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有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高效执行货币政策。持续引导辖区内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2018年至2023年9月,组织金融机构落实降准17次,9家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8%,普惠小微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1%。


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深化与省农担公司、市政和担保基金公司合作,研发苗木花卉类担保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县域农业发展,切实解决苗木花卉市场主体无抵押、单笔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不够、信用贷款期限较短等问题。


创新开发金融产品。研发“荆楚发展贷”“小微快贷”“农担贷”“花木贷”等一批惠企惠农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全面推广“整村授信”。加大金融助力“三农”服务力度,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县 “整村推进”已实现14个乡镇(区)、189个村、30个社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户建档36335户,授信25396户,金额15.31亿元。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严格落实惠企金融政策,累计对788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金额11.85亿元。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9.37亿元,为289户市场主体减息7.85亿元。


宣传推广“楚天贷款码”。推行“1351”融资服务模式,实行企业扫码授信、培植。自“楚天贷款码”推广运用以来,市场主体通过“楚天贷款码”平台提交融资申请2106笔,金融机构办结1948笔,办结率92.49%。


实施首贷拓展专项行动。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次贷款业务量和覆盖面。2021年以来,对2557户市场主体实现首贷,首贷金额11.01亿元。


推进金融服务方舱建设。2020年至2022年,累计对185家入舱企业发放贷款10.53亿元,助力企业按下达产增产的“加速键”。


健全企业上市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顺利通过审批和验收,提高上市成功率。孝昌共有“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32家。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脱贫)小额信贷12830笔,金额6.84余亿元。建立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站300个,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107个。


金融生态全面优化

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搭建“政府组织、银企唱戏”合作平台。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10场大型银企对接活动,信贷签约41.69亿元,履约率100%。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信用提升金融服务成效。全县创建信用村181个、信用户7974户、信用乡镇12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181个。


实施信用培植工程。协调金融机构共同办理信用培植辅导事项,2021年以来,累计对36家中小微企业开展信用培植,落实融资1.1亿元。


金融大局保持稳定。定期对县域内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摸排,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活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将典型案例宣讲覆盖到所有乡镇,从源头降低风险发生率。

来源:孝感日报 全媒体记者胡登 通讯员阳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