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孝昌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脱贫)小额信贷12830笔,共计6.84余亿元;建立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站300个,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107个。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至2023年9月,累计对788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涉及金额11.85亿元;为289户市场主体减息,涉及减息的贷款本金金额7.85亿元。
截至2023年9月末,存款余额313.26亿元,1993年末是1.64亿元,是建县时的191倍;贷款余额187.24亿元,1993年末是2.66亿元,是建县时的70.4倍,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0年来
孝昌县金融从无到有
连续13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
199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依次启动,期间投资达1889万元。
2001年,累计投资1.16亿元的以工代赈项目陆续投入运营。
2002年起,累计投入8.5亿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逐一开展。
2003年,涉及1300万元资金的“十通十有”农村通村公路全面建成。
税务“店小二” 在湖北淑尔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解难题
通过安排共计6.88亿元的县域发展调度资金、“过桥”资金、助保贷资金、“助”字头金融产品,重点支持专业园区发展和企业扩能增效;统筹4400万元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参与构建平台,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有效支持相关企业技改升级;安排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奖励资金及项目前期经费共计1.75亿元,广泛吸纳外部资金,参与污水处理提标、老城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累计投入支农支出15.73亿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固病险水库,加快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支持土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2005年,全县土地治理项目全面铺开,期间投入资金达5.55亿元。
2009年,累计达7.59亿元的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周转项目有序推进。
2011年,产业发展基金周转项目加快实施,累计投入5.11亿元,一大批产品有市场前途、对本地就业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获得支持。
围绕公共财政体系涵盖的领域,重点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打赢三大攻坚战,累计整合资金43亿元,助力脱贫攻坚2017-2021年连续获全省统筹资金绩效考核前5名。
2017年,总投资5.18亿元的孝昌县城东教育城动工。
2018年,总投资2.28亿元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面铺开。
2018年,投资达2.1亿元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集中开工。
2018年,总投资达3.92亿元的牌坊社区张家湾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高位推进。
2019年,总投资6.3亿元的七里湖综合治理项目破茧而出。
2020年,总投资达4.06亿元的花园火车站改扩建配套工程应运而生。
2021年,获省级财政5000万元奖励支持、总投资达1.63亿元的美丽乡村邹岗镇牛迹片区正式立项建设。
2022年,总投资达4.86亿元的S115京珠李集互通至黄陂段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达3.37亿元的孝汉同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和总投资达3.66亿元花园镇澴西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项目全面启动。
2023年,总投资3.14亿元的鄂北战备应急保障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8.16亿元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项目破土动工。

30年前的7月8日,孝昌县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
1994年7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以及税制改革的要求,将原孝昌县税务局分设成孝昌县国家税务局和孝昌县地方税务局。
2002年,孝昌县税务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实行“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
2005年,孝昌取消农业税,打破了绵延几千年的种田交税的历史。
2018年7月,按国务院相关规定合并原有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设立国家税务总局孝昌县税务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1994年开始使用电脑开票征税,发展到如今,税款已经全部由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开票、自行缴纳入库。
“十三五”时期,税收改革加速推进,如何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办税,提高税收服务的质效,成为孝昌县税务部门需要攻克的难题。“无纸化”“单一窗口”“办税一网通”“金税三期”“发票网上申领+EMS配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应运而生。

2017年开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企业养老保险费、职工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全面由税务机关征收,税务机关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8年起,非税收入陆续划转到税务部门征收,目前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水土保持补偿费、城镇垃圾处理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路桥梁路产赔偿费、代征工会经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均由税务机关征收,孝昌县税务局承担了更多财政收入职能,为形成“收支两条线”的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孝昌建县30年来
金融从无到有
在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和自我改革中不断壮大
连续十三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

建县初,孝昌各项存款余额1.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6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矛盾尤为突出;2023年,各项存款余额313.26亿元,是建县时的191倍,各项贷款余额187.24亿元,是建县时的70.4倍。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有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高效执行货币政策。持续引导辖区内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2018年至2023年9月,组织金融机构落实降准17次,9家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8%,普惠小微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1%。
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深化与省农担公司、市政和担保基金公司合作,研发苗木花卉类担保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县域农业发展,切实解决苗木花卉市场主体无抵押、单笔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不够、信用贷款期限较短等问题。
创新开发金融产品。研发“荆楚发展贷”“小微快贷”“农担贷”“花木贷”等一批惠企惠农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全面推广“整村授信”。加大金融助力“三农”服务力度,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县 “整村推进”已实现14个乡镇(区)、189个村、30个社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户建档36335户,授信25396户,金额15.31亿元。
严格落实惠企金融政策,累计对788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金额11.85亿元。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9.37亿元,为289户市场主体减息7.85亿元。
宣传推广“楚天贷款码”。推行“1351”融资服务模式,实行企业扫码授信、培植。自“楚天贷款码”推广运用以来,市场主体通过“楚天贷款码”平台提交融资申请2106笔,金融机构办结1948笔,办结率92.49%。
实施首贷拓展专项行动。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次贷款业务量和覆盖面。2021年以来,对2557户市场主体实现首贷,首贷金额11.01亿元。
推进金融服务方舱建设。2020年至2022年,累计对185家入舱企业发放贷款10.53亿元,助力企业按下达产增产的“加速键”。
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搭建“政府组织、银企唱戏”合作平台。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10场大型银企对接活动,信贷签约41.69亿元,履约率100%。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信用提升金融服务成效。全县创建信用村181个、信用户7974户、信用乡镇12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181个。
实施信用培植工程。协调金融机构共同办理信用培植辅导事项,2021年以来,累计对36家中小微企业开展信用培植,落实融资1.1亿元。
金融大局保持稳定。定期对县域内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摸排,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活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将典型案例宣讲覆盖到所有乡镇,从源头降低风险发生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