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守好山护好水 生活才会更加美

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地处青山脚下而得名,共有24个自然湾1542户5194人,拥有水面约2301亩。山依水立、水因山秀,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明山秀水的灵气村貌。100余个(条)塘堰沟渠罗列点缀,赋予村庄生机和活力,汇聚洁净的山水,滋润着青山村万千生灵。

如何落实管山护水、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村共同的重任。“具体怎么干,群众说了算”,村两委形成共识: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以共谋破局。坚定党建引领,党员干部率先学习政策理论、把准政策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凝聚人心、锚定目标、激昂斗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以屋场院子会、小组会等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群众上门咨询等方式,多途径收集意见和建议。积极邀请村级贤能人、明白人等公信度较高的群众代表对小微水体治理方案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确保整治管护工作得到全村群众的拥护。


“民之所急、心之所系”,治标必治本,以共建解题。“近年来,全村70余口当家塘得到了系统治理,共清理淤泥2万余方,通过发酵晾晒和筛选作为有机肥投放到茶业基地;大力实施排污截污,敷设污水管道12000余米,建成微动力集中处理站5个,日处污能力达250方,配套小型生态湿地5处共6亩多,集中居住区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引进了生态农业公司2家,流转坡地等1500余亩,由栽种水稻等改为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年均减少化肥使用量7.5吨、农药50余公斤。积极争取乡镇、部门和产业大户等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实现了小微水体整治资金多元化。

“只有齐抓共管,才能守好山护好水”,村民的建议很快被采纳,水生态环境建设和管护被纳入村规民约。按照分类处置、管护到位的要求落实管护责任:对公益性强、受益面广的塘堰由村两委设置一长两员20余名进行专人保底管理;对几户家庭共同受益的塘堰,按照协商自愿原则,由其中的一户全面负责塘堰的管理,并享有塘堰的养殖权,构建了受益者管理、共有者监督的新模式;产业基地内塘堰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原则,由基地负责日常管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村两委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共评作为唯一标准。对小微水体整治方案、管护责任人、管护内容等信息集中公示公开,确保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管护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积极主动地参加全镇人居环境、小微水体整治等拉练活动,达到看成效、找差距、查不足、促提升的目的。将小微水体“一村一品”推进情况纳入村小组年度评比内容。村两委统筹,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专班,对各小组塘堰治理管护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小组评先、资金分配等予以结合,较好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管水护水热情。

成果共享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该村投入近250万元,建设抽水泵站6个,总装机240千瓦,敷设连塘通渠管道3200余米,实现河塘连通,水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向优发展。深耕知青品牌,青山村是特殊年代孝感市最早知青下放点,先后三批共300余名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插队落户。该村便依托这一历史,全力围绕打造知青品牌,并将当年青年四队门前塘整治后更名为知青连心塘,让旧地重游的老知青们倍感亲切!充分发挥优美水环境等优势,引入市场主体围绕塘前堰边开发知青民宿,收益按比例与村集体、相关群众分配,形成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多赢的良好局面。

“高山流水知音在、撸袖奋进幸福来”,独特的山水依存是青山村最大的自然禀赋,也是经济发展最大的自然资本,更是群众享受幸福生活最好的生态源泉,水更净山更秀景更美心更甜,青山村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正在跨步向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通讯员:马万超 朱逸媚

编辑:刘    爽

责编:陈腊梅

终审:曾凡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