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三十而立 | 厚植教育沃土 书写育人华章——孝昌建县30周年之教育事业篇

孟宗故里,澴川大地

春风化雨润桃李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也是寄托亿万家庭

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建县30年来,孝昌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均衡优化教育资源,筑牢教育基础、强化教师队伍、提升硬件设施,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清溪实验学校


30年来,一所所设施先进齐全的崭新校园拔地而起,一大批教育实验设备被引入,一个个高学历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67所,其中小学32所、初中29所(含一贯制17所)、高中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共有在校学生58192人,其中小学30726人、初中15863人、高中8955人、中职2557人、特校91人;


幼儿园85所,其中公办27所(城区7所、乡镇20所),民办58所,在园幼儿10919人。全县在职教师3687人。


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的实施

使孝昌教育事业

焕发出蓬勃生机

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深秋未远,初冬已至。走进孝昌县小河镇中学,教学楼大气美观、塑胶跑道宽敞漂亮、学生食堂干净整洁、实验室内设备齐全,干净敞亮的多媒体教室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


“我们上学那会儿可没这个条件。上课的教室是瓦房,住的是一排排的大通铺,现在学校已焕然一新。而且,学校还注重素质教育,开的课程还有书法、戏曲艺术等。”


从小河中学的学生,到现在成为自己女儿的“校友”,李小花见证了小河中学30年教育的变迁。她说,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育质量,小河中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窥一斑而知全豹

小河中学的变迁史

是整个孝昌教育发展史的

一个缩影

组织学生到红悦谷开展研学


30年来,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的愿望,孝昌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每年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2/3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提升全县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三五”期间,新建及改造农村学校教学用房15.2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893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44.5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学生食堂7161平方米、学生厕所1.2万平方米,配置教学仪器装备4.2万台(件、套);


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批过渡周转房、一批教师简易食堂、一批澡堂,农村教师住房难、吃饭难、洗澡难问题得到解决。


城区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


投入7.3亿元,新建清溪实验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花园镇澴西学校,迁建开发区关王小学,改造县第一初级中学、花园镇八一中学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县多媒体教室达1082个,占比为96%;


教学终端师机比为1.5:1,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


清溪实验学校被评为市级智慧校园、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数字校园、30所学校达到县级数字校园标准。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入园难、入园贵”“城市挤、农村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面消除,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优化结构各类教育协同发展


“最欣慰的是乡亲们不再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镇上甚至县城去读书,越来越多农村孩子选择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说起多年来学校的变化,孝昌县小悟乡险峰中学校长汤柳林说。


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汤柳林参与并见证了这所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学生们不用到城区学校就能享受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

乡村教师课后组织拔河比赛

教育是民生之基


30年来,孝昌县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视为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民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逐渐缩小,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显著增加,保育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孝昌县获评“湖北省学前教育示范县”。花园镇星星幼儿园、陡山乡中心幼儿园分别被评为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控辍保学成果持续巩固,全县小学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以上。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4年孝昌县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高中教育多元优质发展


聚焦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高中课堂教学研究,广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孝昌县从2017年起连续六年均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孝昌一中成为清华、华科、武大等高校优质生源基地,2014年获评“湖北省示范中学”。


职业教育特色融合发展


2019年新建孝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师资建设持续加强,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办学规模由搬迁前的70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3000人,累计培养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近万人次。


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随班就读指导及资源教室建设;强化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落实三类残疾儿童摸底建档、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支持民办孟宗中学、卓宇学校、孝昌县外国语学校稳健发展,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满足人民群众对寄宿制、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开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改革赋能教育事业谱写新篇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30年来,孝昌县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激发教育发展动能和潜力,激活教育教学改革一江春水,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

银龄教师张葆珺事迹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灵魂三问”,孝昌县通过推进德育工作改革,落实“五育并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五育并举+个性发展”进行区域构建、校本化实施;


实施“一校一品”建设,全县特色项目学校比例达50%,特色校园文化实现全覆盖。


兴教必先强师


30年来,孝昌县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持续用改革的办法,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


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县直学校与12所农村学校建立城乡教育教学联盟,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教师培养机制。2016年以来,通过国培、省培、县培、校本研修等多种类型,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强化义务教育阶段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青蓝工程”,孝昌一中刘其东思政工作室、邹岗中学刘军民语文工作室被评为孝感市首届名师工作室。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回乡、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每年补充教师200余人。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加快对农村学校紧缺的音体美学科教师进行补充。观音湖学校201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孝昌县第一初级中学开展运动会


三十载弦歌不辍,新征程再写华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孝昌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贡献孝昌教育力量。


来源:孝感日报 全媒体记者王悦 通讯员谈华庆 孔仲华 白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