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03户12031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0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020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2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96元。
据统计,2022年,孝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67亿元,比1993年增长46.5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64亿元,比1993年增长20倍;
第二产业增加值53.09亿元,增长54.7倍;
第三产业增加值84.94亿元,增长126.8倍。
近年来,孝昌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委书记以上率下当好“一线总指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1+1+20+14”指挥体系,先后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孝昌县关于开展“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等方案,坚持尽锐出战,实现驻村和结对帮扶全覆盖,守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健全“三留守”关爱体系。孝昌县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9人,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沈腾、“全国优秀农民工”周金云、“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饶嫜悦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
30年沧桑巨变
30年勠力同心
如今的孟宗故里经过岁月的沉淀
已然成为孝感人心中的梦里花园
走进周巷镇青山村知青点
宽阔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通往各户
房前屋后花木葱茏
塘堰、凉亭边
三两农人纳凉休憩……
俨然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前些年可不是这样的。”村民刘理华告诉记者,曾经,湾里大部分是土路,房前屋后都是养畜禽的小窝棚,拥挤脏乱,自家门前的泥巴路也只能通过一辆小板车。

青山村是孝感最早、最大的知青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先后有三批来自武汉六机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这里学习生活,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根据共同谋划,青山村按照“原汁原味、原始风貌、原村特色、原状利用”原则,统筹林、田、路整治,美化绿化庭院。一批村民中的土专家、老工匠组成80人的“美丽工匠”队伍,成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
改造涉及拆除闲置老屋、小窝棚,村里发动老党员等成立共同缔造理事会,带头拆旧除陋……经过一年的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十里苗木长廊。
移步来到曹砦村曹家湾
路边鸡冠花、牵牛花盛开
连心桥、休闲凉亭、村史文化墙等
令人心旷神怡
曹砦村位于陡山乡南部,小池塘、小渠、小溪等小微水体占据着村庄半壁江山。上世纪90年代,因村里牲畜及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小池塘、小渠一度成了臭水沟。
去年以来,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村乡贤人士曹俊涛个人捐资300余万元修建桥梁、改造公厕、修建河堤等。70岁的村民曹金舟主动拆除老房子且不要补偿,带动20多户村民拆除76间土坯房、38个土厕所。内河与外河开凿了1.5公里生态渠,恢复塘渠等小微水体自然连通,形成水流畅通、互连互通的水网体系,水“活”起来了,美景也回来了。
孝昌县坚持“七个先行”原则,深入贯彻“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工作理念,聚焦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村寄递物流建设等重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分别进行了报道,孝昌县“发挥乡贤示范作用、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等内容在省级核心刊物刊发。
初冬时节,在小河镇镇中广场
清扫、栽树增绿
工人师傅们正抢抓有利天气
对周边配套设施进行完善

小河镇以“擦亮小城镇”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功能城镇建设,以擦亮城镇底色、激活文化底蕴为主题,利用闲置荒草坪建设健身休闲广场、充分利用小河明清一条街景观节点,打造文旅特色小镇,不断提升小镇居民幸福感。
“以前街上污水横流,两条河道成了臭水沟,现在经过镇区全面改造,街道亮了美了,河道也绿了清了,我们乡里的环境也不比城里差。”小悟乡张冲社区居民刘福华笑着说道。

小悟乡投资121万元开展弱电入地整治,投资390万元将集镇三条街道进行拓宽,增设人行道铺砖、路灯和行道树,投资320万元对两条街道开展雨污分流整治,全方位扮靓集镇面貌。
村民忙着采摘春茶。
近年来,孝昌县坚持把“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域推进小城镇“五个再造”,着力解决小城镇在综合治理、公共环境、基础设施、特色风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成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镇。因地制宜打造小河明清古街、王店红色传承、周巷苗木花卉、丰山农旅休闲、小悟体育康养、小河人文静美、卫店物流新城、陡山产业兴乡、花西西部粮仓、白沙千年古驿、季店十里稻香等产业强镇、特色小镇。2022年11月3日,时任孝昌县县长李惠芬在全国小城镇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视频会上,以“全域擦亮小城镇,共同缔造促振兴”为题作了交流发言。
三月桃花灼灼
六月硕果压枝头
6月1日,在孝昌县丰山镇的“七仙红桃”种植基地里,金光层层叠叠抚慰桃枝之上,血桃、蟠桃、黄桃挂满了枝头,游客三五成群穿梭于果园,挑选采摘心仪的桃子,体验采摘的乐趣。
“这里的桃子品质很好、很甜。闲暇之余,我就会约上几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园区摘果子。”游客汪女士说。

丰山镇丰春村蜜桃成熟上市。
在丰山镇祝河村里,村民李静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血桃。“现在来村里看花、摘果的游客多了,我打算开个农家乐。”李静笑着说道。
“每年到丰山观赏桃花、采摘的游客在逐年增加,一到采摘季节,周六周日民宿基本上销售一空。”大唐生态观光园负责人李朝辉说。截至目前,观光园已建成集特色采摘、研学旅行、餐饮宾馆、农家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游玩项目,实现了农田变公园、民居变民宿、乡村变景区的变化。
丰山镇以打造“醉美丰山、桃源小镇”为目标,创建了大唐观光园、西域风情园2个3A级景区,形成了“一站十园”的空间布局和农旅产业发展格局,从空间上覆盖了丰山镇 11 个村,从产业发展上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农旅融合示范线。
去年11月4日,在周巷镇青山村胡家湾,几户村民正在与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把我的地流转之后还给我分红,我表示支持。”周巷镇青山村村民胡金安高兴地说。胡金安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他这次将5.6亩平时没有耕种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然后合作社再与村集体签订“村企共建”合作协议,他可以获得“股金+租金+薪金”收益,分红后每亩可增收1300元。

周巷镇制定实施《生态茶叶长廊产业发展规划》,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通过村企共建“622模式”紧密连接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三方利益共同体,由企业投入农资、机械、深加工、品牌营销等资源,负责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打造成标准化茶园,以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工投劳,实现就近就业,彻底解决农户茶园管护难、灌溉难、销售难的问题,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孝孟红、尖峰茶园、双毫雨露等企业在全镇北部9个村,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共建茶园2260亩,计划3年内共建茶园达到50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用五年时间建成周青线、观双线万亩生态茶叶长廊,做大做强做优周巷镇茶产业,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孝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立“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县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批项目资金扶持、一张发展蓝图谋划”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太子米、果茶、苗木花卉、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链长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打造观双线、丰邹线、王杨线、261省道、十里苗木长廊等一批观光精品旅游线路。2022年11月13日,时任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到孝昌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对孝昌发展庭院经济、探索联农带农机制给予了高度肯定。
来源:孝感日报 全媒体记者胡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