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
两年多时间,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他的遗志,接续奋斗,交出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如今,又到收获的季节,我们又想起了他。
今天(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诞辰93周年的日子。总台记者专访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听他讲述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以及他和袁老师34年的师生情谊。
△袁隆平(中)、赵炳然(后排右三)和学生们。
01
1987年,赵炳然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如今已在这里工作了36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着袁隆平。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赵炳然,现在的他也像袁老师一样,大把时间都在田里。
△赵炳然(左)和农民一起下田。
近日,赵炳然团队主导培育的“臻两优8612”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稻谷镉含量平均值仅为每公斤0.0195毫克,远低于0.2毫克/公斤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赵炳然说,袁老师生前非常重视低镉水稻品种的攻关,这对于粮食安全和解决稻米镉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臻两优8612”低镉水稻
近年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开展了耐盐碱水稻研究,选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2021年,耐盐碱水稻“叁优9号”在海南三亚进行了大规模试验,亩产达到329公斤,实现了袁隆平2019年提出的目标任务。2022年,耐盐碱水稻还实现了近海种植。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1987年,袁隆平提出从三系法到一系法的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在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期间,团队曾遇到很多技术瓶颈。
赵炳然回忆,最大的困难是在1989年夏天,突然的低温导致本该表现不育的水稻可育了,研究也因此失败。当时,很多国际上的专家纷纷放弃了研究,但袁老师不服输,他三天三夜没睡觉,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2017年,袁隆平在山东考察海水稻长势。
虽然工作繁忙,但袁隆平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性格。在赵炳然印象中,哪里有袁老师的身影,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单位文娱活动丰富,袁老师会召集同事下象棋,偶尔还会拉小提琴。在海南时,业余时间老师还会邀请我们去游泳。”
△袁隆平为赵炳然颁奖。
2020年12月20日,团队在海南基地开水稻高产攻关会,赵炳然回忆说,那时袁老师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平时能走的时候他都拒绝搀扶。“那天会议室条件有限,是我们把他抬进去的。以前开会他总是直奔主题,三言两语就结束了,那天他一一讲述每个细节,部署每个示范点,我们参会的人都深受触动。”
04
“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作为学生,能追随袁老师工作34年,赵炳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袁老师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也是赵炳然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袁隆平曾寄语赵炳然: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赵炳然带着学生韶也向袁隆平请教
每当遇到选择和困难,赵炳然总会忍不住想,如果袁老师在,他会怎么做。
如今,袁隆平已离开两年多,赵炳然最想跟老师说的还是报喜,“按照他的交代,继续攀登高峰,不断创新,为推动杂交水稻和产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作更多贡献。”
捷报频传
就是最好的纪念!
致敬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