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德是孝昌县白沙镇的一名农技推广员,34年来,他一心为农,因地制宜研发出一套适合本地水稻生产的旱直播技术,引种推广优质稻“鄂香2号”,并参与打造“白沙铺1号”大米品牌。如今,白沙镇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水稻走上增收致富路。
立秋过后,进入拔节孕穗期的水稻一天一个样。白沙镇柳山村的一块稻田边,刘春德又顶着烈日前来查看水稻的长势。作为一名老农技人员,他早已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只见他快速扫视了一遍眼前的水稻,锁定目标后,左手迅速挑出一株秧苗,右手熟练地剥开外叶,叶心里藏着的一条稻纵卷叶螟虫就露了出来。
“刘主任是我们白沙出了名的水稻医生,大伙儿都佩服他!”站在一旁的柳山村村民叶小安告诉记者。今年他家25亩水稻丰收在望,这多亏了刘主任经常来指导。
今年60岁的刘春德,年轻时在外经营铝锅盖生意,很早就是人人羡慕的万元户。1989年的时候,村里的老支书找到有文化的刘春德,动员他回乡当农技员。
回乡后,刘春德成为了白沙镇农技推广站的一名农技推广员。从此,他每天戴上草帽,背着锄头,拿着笔记本,白天在田里做实验,晚上在家自学农业知识。几年后,刘春德成为白沙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他几乎跑遍了白沙镇的每一块稻田,谁家水稻有难题,找他准没错。妻子郑艳荣告诉记者,老刘是个拼命三郎,只要农户一个电话,他立马骑车就去,并且一管到底。
白沙镇是孝昌县农业大镇,也是有名的“旱包子”。过去由于种田不赚钱,老百姓种稻积极性不高。刘春德看到越来越多的抛荒田,心痛不已。他反复思索后,决定摸索出一套适合白沙镇的水稻旱直播技术。
2007年,刘春德开始推广水稻旱直播新技术。他首先找到了黄院村潘家松林湾的村民潘尽三,希望和他一起做水稻旱直播示范。潘尽三坦言,第一次听刘春德说水稻旱直播技术时,他压根不相信。
刘春德只好又找到村委会主任潘云安,登门反复做工作,甚至提出自己垫资买种子化肥、免费提供技术等优惠条件。最终,潘家松林湾14户村民被刘春德的真诚打动,同意拿出80多亩地尝试水稻旱直播。
从撒种开始,刘春德全程参与,指导农户施肥、打药、防虫,124天,他几乎天天都守望在稻田里,生怕哪个环节管护不到位,造成试验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采用旱直播的水稻产量每亩达1000多斤,比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水稻每亩产量提高了80-100斤。
省工省时省水的水稻旱直播技术彻底解决了白沙镇水稻种植“卡脖子”难题,不仅每亩能节省成本300元,而且稻米口感好,价格高,效益比种植常规稻更好,第二年村民们纷纷尝试。如今,白沙镇旱直播水稻面积达到了2.8万亩,这一技术也在孝昌县广泛推广。
2017年,白沙镇提出打造自己的水稻品牌的设想。刘春德深知好种子是关键。2018年,他从邻近的邹岗镇引进“鄂香2号”优质稻,提供给五四村种田大户刘建国试种,并自己垫资一万多元为他提供软盘育秧、种子化肥、机械插秧等一系列保姆式服务。
当年,刘建国试种的34亩“鄂香2号”优质稻,实现了亩产1100斤的目标,增收2万多元,刘建国尝到了甜头,更坚定了他种植优质稻的决心。
“鄂香2号”在白沙镇一炮走红后,刘春德又积极联系镇里的卓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并申请注册“白沙铺1号”商标,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种植销售,成品大米市场价从每斤2元飙升至8元,畅销武汉等地。
“正是有了刘春德这样的稻田守望者,白沙镇的优质稻种植面积从4万亩扩大到了6万亩,并已走上高产稳产之路。”孝昌县白沙镇党委书记黄克英说。
白沙镇党委书记黄克英(左一)与
刘春德查看水稻长势(右一)
记者跟随刘春德来到五四村,微风拂过,绿油油的稻田里绿浪翻滚。刘春德面露欣喜,这是今年试种的新品“红两优丝苗”,有望成为白沙水稻新“爆款”。
今年2月,已经退休的刘春德又被返聘为农技指导员,年已六旬的他依旧活跃在白沙镇的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技良法。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要懂农业、爱农业、尊重农民。我在白沙镇工作了30多年,我要把我所掌握的农业知识继续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增加收入,这是我作为农技人的真心话。”刘春德说。
作者:湖北农村广播记者胡玲 孝昌融媒记者王虹 通讯员陈俊华
编辑:彭扬
责编:陈腊梅
终审:李健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