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
湖北日报发布文章
《孝昌:宜居宜业铺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聚焦孝昌
全文如下
↓ ↓ ↓
美丽乡村小悟乡田堂村。
共同缔造试点村周巷镇青山村。
丰收田野。
孝昌县小观线获评2021年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
邹岗镇光伏基地。
观音湖碧波千顷。
乡村美景如画,振兴阔步前行。
在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这个因“孝子辈出、孝道昌隆”而得名的县——湖北省孝昌县,正在热火朝天地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孝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军区诞生地,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省共同缔造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与武汉共山共水共生态。2022年,孝昌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抓实“三资一促”和“三项行动”,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持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预期、好于同期,预计可完成全年目标。
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以来,孝昌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孝感市委“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为抓手,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肯定。
扛实责任 守牢底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孝昌县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健全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1+1+8”组织体系,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篇文章,按照“事有始终、闭环管理”的工作思路,研究、调度、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确保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报、干部主动摸排、部门信息预警等三种监测方式,精准识别“三类对象”,分层分类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一兜了之”。目前,全县累计确定“三类对象”960户3177人,已消除风险750户2432人。探索联农带农“622”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联农带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进就业帮扶,2022年组织5.5万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到县内企业就近就业,提供公益性岗位3363个。强化消费扶贫,全县832等网络平台今年累计销售额达1.2亿元。
加强规划衔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安排、重大工程,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做到统筹谋划、滚动推进、逐步拓展。加强政策衔接,围绕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标上级政策调整方向,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加强投入衔接,2022年继续整合涉农资金5.4亿元,实施项目208个,压茬谋划2023年项目54个6.1亿元,保持乡村振兴投入只增不减。加强区域协作,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区域协作单位签订协议,中国物流集团、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援帮扶资金1843万元,支持孝昌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功能镇区 焕发活力
漫步在孝昌县小河镇,道路干净整洁,路边树木林立,休闲小广场、口袋公园随处可见,俯仰之间皆是美景。
近年来,小河镇将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聘请专业公司优化设计城镇景观,谋划一批街心小广场、口袋公园,利用闲置荒草坪等建设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场所。改造沿街立面,打造新街古镇、石岗粮丰、河卧双虹、银渡飞龙、花山果满、街心公园等景观点,让城镇靓了起来。
这是孝昌县在精细处着手“擦亮小城镇”的一个缩影。处于城乡之交的小集镇,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去年以来,孝昌立足地方特色,坚持整体规划、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结合“擦亮小城镇”行动,投资5.39亿元,全域推进功能镇区建设,打造小河明清古街、王店红色传承、周巷苗木花卉、丰山农旅休闲、小悟体育康养等产业强镇、特色小镇。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集镇水电路气、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谋划项目237个,建设雨污管网232.83公里,弱电下沉管线27.65公里,刷黑道路180.28公里,新建集贸市场、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45处、“五小”及干部周转房2.3万平方米,有效改善集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目前,第一批5个乡镇功能镇区建设项目基本完工。
以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为契机,以全域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为抓手,以开展“乱搭乱建”“蜘蛛网”“牛皮癣”及临街经营秩序等整治行动和“擦亮小城镇”百日攻坚行动为载体,切实压实部门行业责任、乡镇属地责任。充分调动群众主动拆、主动让、主动清的积极性,今年累计拆除私搭乱建895处,清理垃圾2346吨,整治违规经营429起,为项目顺利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孝昌小城镇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交流。
和美乡村 留住乡愁
“经过改造之后,村里变化很大,荒地变成了小公园,种了很多花花草草,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会来这里散步聊天。”陡山乡城南村村民宋一夏说。
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城南村还对破损路面、污水管网、弱电入地、绿地绿道进行升级改造,并配套完善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休闲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城南村一步步的蝶变,令村民纷纷点赞。
景美人和,幸福宜居。孝昌遵循村庄发展和演变规律,对全县219个行政村2326个村湾进行摸底评估,按照“示范、整治、提升、限制发展”四类标准,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落实正负“两张清单”管理,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自然山水的保护修复,打造全省美丽乡村牛迹片区示范片试点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的“孝昌样本”,全县打造清廉村居示范点26个。
遵循“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和“不改变资金用途、不放松监督管理、不简化验收程序、不影响项目争取”的“四不”原则,围绕“五出口、三环线、两片区”建设重点,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统筹整合、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全县已融资6.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3200余万元。
坚持建设共管,统筹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镇村各方力量,明确建设点位召集人,对项目施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分析研判,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施工推进有序、项目建设管理有力。
县委、县政府明确各乡镇(区)自筹资金每年至少打造一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湾,每半年开展一次拉练评比,年底根据考核排名,对各乡镇(区)自建和美乡村示范村湾前三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8万元奖励,对人居环境机制建设前三名的行政村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奖励。
按照“扫干净、码整齐、路畅通、多栽树、保常态”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以村湾为单元建立各类村民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卫生评比、积分兑换等制度,全面推广“十分钟服务承诺”“四事工作法”“三进四代”等基层治理模式,充分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你和我”为“我们”,共同营造“和美乡村是我家、共同维护靠大家”的浓厚氛围。2022年,小悟乡项庙村被纳入中央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周巷镇龙泉村被纳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邹岗镇牛迹片区获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
隆冬时节,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漫步在孝昌乡村小道,林田水草,如诗如画,村民怡然自得,到处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实力产业 延链补链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孝昌县持续发展太子米、果茶、苗木花卉、生态养殖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筑牢产业兴旺之基。
连日来,在太子米科技创新产业园的鱼稻共生观景区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太子米科创园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全县推广种植太子稻15万亩,预期产值可达10亿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太子米产业链,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孝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春明说。
孝昌县副县长殷国武介绍,近年来,孝昌县按照孝感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三项行动”工作要求,结合资源禀赋,确定“太子米、果茶、苗木花卉、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链,分别由县四大家主职担任链长。该县还出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方案,县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元奖补市场经营主体,推动四大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下一步,孝昌县将以全省乡村振兴利益联结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致富。
每一个产业链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的思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适度扩大规模,实施农业产业升级“3个10”工程,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目前,孝昌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1.8万亩,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5家、“两品一标”农产品12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5个,“孟宗故里·梦里花园”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孝昌县入围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美好生活 共同缔造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市六机部80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到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与农户共同盖起14栋红砖青瓦房。
如今,偏远的青山村修通公路,发展茶产业,人均收入增长到1.5万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这些知青点的老房子还保留着。
“我们让茶产业提档升级,利用这个老知青点推动茶旅融合,变卖茶为卖风景。让我们人均收入再增长2000元。”青山村村支书张国勇说。不久前,村里召开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议事会,村民刘楚平提出茶旅融合发展,大家听后一致称好!
“环境美了,我们也会跟着受益。”不少村民响应共同缔造理念,在建设过程中,主动免费拆除了乱搭乱建的牛栏猪圈与旱厕等。
“青山村里要想觅‘金山’,就要充分结合乡村风貌、产业现状、文化特色和群众意愿,拓宽产业路子。”孝昌县委书记胡斌的话掷地有声。青山村是孝昌县10个共同缔造试点之一。
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际,孝昌从全县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基础好的村(社区),兼顾城区、城郊、乡村等不同类型,兼顾“三项行动”“五城同创”、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不同领域,确定共同缔造活动试点10个,实行“一个试点一名县级主要负责人挂帅、一个部门包保、一个专班蹲点主抓、一套实施方案推进”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在共同缔造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每个试点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如周巷镇青山村知青点试点结合茶产业发展实际、知青特色文化,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以“茶韵青山·共同缔造”的“文化+产业”主题推进试点打造。如花园镇一致村韩宁家河试点,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坚持把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的大棚蔬菜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共同打造鄂北蔬菜专业村等。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一起出智、一起出力、一起出资、一起出地,不断激活群众的内在动力,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力、成效共享的生动局面,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策划:中共孝昌县委农办 孝昌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彭春明 谢焕文 高玉峰
编辑:李梦婷
责编:汪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