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头版聚焦孝昌:青山村里觅“金山”

11月30日

《湖北日报》头版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栏目刊发

《青山村里觅“金山”

孝昌县结合乡土风貌发展庭院经济》

报道全文如下

↓↓↓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要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闻故事


冬日的暖阳轻柔地

洒在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

老房子的红墙上

将墙面的手绘知青形象映衬得格外鲜活

房子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市六机部80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到周巷镇青山村,与农户共同盖起14栋红砖青瓦房。

图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乘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东风,偏远的青山村修通公路,发展茶产业,人均收入增长到1.5万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迈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老房子被当地保留着。

“我们让茶产业提档升级,利用这个老知青点推动茶旅融合,变卖茶为卖风景。让我们人均收入再增长2000元。”青山村村支书张国勇说,村里脱贫之后,村两委一直在谋划如何进一步夯实村里的产业,提升村民的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图片

不久前

村里召开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议事会

村民刘楚平提出茶旅融合发展

大家听后一致称好!

刘楚平从事过艺术墙绘,他提出,按照统一风格改造民房外墙,修旧如旧,保留楚乡楚韵文化特色。

图片




10月底以来

在县里和镇里的支持下

知青民宿、知青文化馆、

知青食堂、景观塘都开始建设

借此机会,村里几条道路也在刷黑

村容村貌进一步提档升级




图片

“环境美了,我们也会跟着受益。”不少村民响应共同缔造理念,在建设过程中,主动免费拆除了乱搭乱建的牛栏猪圈与厕所。

“青山村里要想觅‘金山’,要充分结合乡村风貌、产业现状、文化特色和群众意愿,拓宽产业路子。”孝昌县委书记胡斌的话掷地有声。

“隔壁的荣华村、新龙村都在发展庭院经济,咱们村引入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以花卉、苗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脱贫户刘幼明说,“我们家去年发展苗木产业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图片

青山村的土地多为山坡岗地,土壤贫瘠,但风景漂亮,名贵树木多,适宜发展花卉苗木。梦里花园花木专业合作社主动融入青山村,请来了隔壁荣华村的脱贫户黄华初给大家培训。


“你们看我带来的盆景,价值也就是800元左右。经过我的修剪改造之后,做个造型,价值就在5000元以上,翻了6倍多。”

“发展园林盆栽,房前屋后的庭院就可以搞。咱们年老体弱的人出不了劳力,做这些轻体力活还是可以的。”脱贫户刘理华说干就干,和村里十多户脱贫户一起,发展花卉苗木。

“我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帮助销售。”合作社负责人沈腾表态。



“庭院经济大有可为,非常适合普通农户发展经济。”胡斌说,要积极引导农户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通过整合房前屋后空余土地,栽种苗木、果树、花卉,养殖水产品等,把小庭院做成花园、果园、养殖场,以多种经营模式融合发展,将“院景”变“钱景”,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庭院经济是我们的一个家庭银行,基本一年四季都有‘利息’可提取,每个家庭都可受益。”张国勇兴奋地说,路子宽了,大家信心更足。

图片


群众感言


这几年我们村里的变化确实大,不仅环境越来越美,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有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致富路子更宽了,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誓把青山变“金山”。——青山村脱贫户刘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
通讯员:彭春明  高玉峰

编辑:李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