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立足本地生态资源,发挥传统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苗木特色种植,以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让小小苗木长成为强村富民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力”。如今,新龙村户户种苗木、个个土专家、人人闯市场、家家住新楼,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在周巷镇新龙村一处农家院落,村干部和种植户们正和往常一样探讨着苗木种植技术和接下来的发展思路。
“我们村的苗木都是比较低端的产品,跟不上现在的市场,我们想出去开拓眼界后,回来看下怎么样带动农民把思想转变过来,一起走高端苗木发展方向,增加大家的收益,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汤红慢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村往后走的话,主要还是以景观树和精品苗木的乔木为主,我们的优势在于景观树和盆景树,我们可以发展庭院经济……”新龙村村民李坤建议道。
“90”后的李坤是村里的返乡创业青年,在外跑货车运输多年,一直想回到家乡大展拳脚。他看中了家乡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想在绿色生态产业上做文章。
“我们这个村有苗木种植基础,种植景观苗木和盆景造型树的村民比较多,我就想着回家也发展苗木产业。”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李坤说。
隔行如隔山,一开始李坤对苗木种植养护知识一窍不通,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慢慢学习。“经常去外面参观,向能人请教,学习各种苗木的栽培技术。”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李坤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基地的苗木品种不断升级,市场销售额逐年攀升,每年的纯收入达40多万元。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种苗木,目前是抱团发展,技术是相互交流、共享,通过共同探讨不断提升技术。”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李坤告诉记者。
在当地,和李坤一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守着这般绿水青山,他们顺势而为,将“生态资本”进行绿色转化,依托精品苗木种植,不仅用美丽产业筑起了美好家园,更用一棵棵小苗木,做活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大文章。46岁的汤清明就是“妙手写文章”的人之一。
“祖辈是种树的,我们也继承了种树精神,在传承中创新种植高端树,对经济、对市场都比较好,一年收入60到80万。”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汤清明介绍说。
新龙村按照“党建引领带动、大户示范拉动、发展转型推动、政策奖补撬动”的发展思路,历经种苗子卖苗子、种苗木卖盆景、打造美丽庭院卖景观等发展阶段,全村“户户种苗木、个个土专家、人人闯市场、家家住楼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好”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目前,该村苗木种植面积3000多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过100万的大户50多家。
“我们的苗木主要销往湖南、河南、江浙、上海、武汉等地方,销路打开以后收入非常可观,大家都觉得我们的思路是对的,农民的干劲非常十足。”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汤红慢说。
四季常青,出门见绿,这是周巷镇新龙村的真实写照。走进秋日中“五彩斑斓”的新龙村,满目绿意沁人心脾。家家户户种苗栽花,全村居民在生态美景中“慢享生活”,村民们深刻感受到苗木产业带来的变化。
“我们现在感觉农村的生活比较好,也比较幸福,每家每户都是庭院,住的舒适,住的安逸,外地的游客也经常到我们的村庄来参观,来旅游。”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汤清明表示。
“我们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环境更美了,通过自己设计、自己打理,自家庭院也变得更漂亮了,我们在这里像住在景区一样,挺舒服的。”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李坤说。
在新龙村的带动下,周巷全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成为享有盛名的“苗木之乡”。新龙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华中苗木第一村”,先后荣获 “全国文明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我们村发展苗木产业,并不是说一家就能做起来了,在这一块我们大家都是相互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富裕。”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民李坤表示。
“我们将全面促进传统苗木的升级换代,打造华中地区景观苗木产业基地,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让农村人留住、让城里人向往’的美丽新农村。”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汤红慢展望道。
记者:王虹
编辑:丁珂 彭扬
责编:汪海莲
终审:左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