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收时节,花西乡抢抓有利天气,组织农机陆续开镰收割,田野里稻浪欢歌、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这不,建设村的种粮大户池协平就在田间地头忙活收割稻谷。
走进花西乡建设村,从空中俯瞰整齐连片的稻田,金黄的稻浪在田间翻涌,微风中散发出醉人的稻香,一台全自动的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收割机耙禾器的转动,谷粒稻草有序分离,机器过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随后,金黄的稻谷从出粮口哗哗地流进装粮车厢,机械化收割的助力,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今年54岁的池协平如今承包了村里300多亩土地,走上规模种粮的道路。
“我种田种了有20多年,之前种的少一点,现在越种越多,今年种的有320余亩,糯稻种了一百余亩,杂交稻种了二三十亩,优质稻有150亩左右,糯谷目前卖了100余亩,每一亩大概卖到1500元左右,杂交稻亩产1200斤左右。”花西乡建设村种粮大户池协平说。
今年虽然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但池协平今年种植的优质水稻产量相较往年基本持平。“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得益于乡里的抗旱工作做得好,稻田里一直没缺过水。”看着粒粒饱满圆润的稻谷,池协平心眼里感到欣喜。
“这150亩优质稻,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以上,100斤稻谷可以出72斤米,卖到孝昌、孝感、武汉的一些超市,每年都在送,米不愁卖,谷也不愁卖。”池协平告诉记者。
池协平不仅自己种植水稻,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育种、插秧、植保、收割全程一条龙服务。
“合作社成员是16人,大小机械32套,插秧机、植保机,配套机械有50余套,主要是以农机为主,可以帮农户打田、割谷、植保。”池协平说。
20多年的种田之路,让池协平更加坚定地认为,“干农业是有前景的”,他希望下一步能在深加工方向,有更大的突破。
“我的收入稳定,每年都有30余万元,只要是没有人种的田,我们就把它收集起来,现在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荒地了。今后想开一个精米厂,我们已经注册了老农专业合作社,生产老农大米,销往深圳、广州那边。”池协平介绍。
据悉,花西乡耕地面积有7万余亩,拥有合作社42家,个人流转承包超过50亩的种粮大户达98户,全乡水稻年产量达3600万公斤,有孝昌“西部粮仓”的美誉。
记者:黄一阳 肖潇
编辑:丁珂 彭扬
责编:罗薇
终审:汪海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