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媒体人的角色定位》
汪启扬
进入这个行业未满两年,但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在此浅谈一下主流媒体人的定位。提出这个演讲题目是因为看了《广电被纳入“特困”行业名单》这篇文章,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媒体门槛越来越低,抖音的流行让人人得以便捷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掌握简单视频编辑技术。有的甚至为博人眼球发布一些不堪入目的低俗、劣质内容。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慢不下来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人,我们要如何扮演好角色,如何守好主战场?
要做内容的“传菜员”
我们要明白当下主流媒体报道的受众是哪些人,主流媒体在本地新闻报道上具有先天优势,例如看孝昌、云上孝昌平台所发布的资讯消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受众更愿意相信主流媒体的“发声”,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做保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报道,不弄虚作假,不遮遮掩掩。在报道特色产业、工作成果、先进典型等主题时,这盘菜端给的是想复制成功路线的“学习者”、是想看到地方特色的“美食家”,所以怎么讲好主流媒体报道的故事,首先要搞清楚报道给谁看。宣传工作就是如何把一盘味道好的菜进行包装,让所有人愿意品尝,愿意深究这道菜的做法,而网络媒体往往为了满足食客刁钻的口味,加宽盐,用猛火,这样炒出来的菜终究不如主流媒体贴近事实,口味正宗。
要做素材的“金牌厨师”
接到主题报道后,主流媒体人要迅速找到主题里的宣传亮点,庖丁解牛般地把任务分解,要哪些镜头,要几段同期声,做到心里有数,民生类采访甚至可以提前把稿子写好,找到亮点,现场多加挖掘,后续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要善于对素材进行腌制,我在采访东河村工作队时,了解到华科食堂持续在该村采购蔬菜,抓住蔬菜基地这一亮点,反复追问细节,从土地流转到有偿用工,挖掘产业潜力,让报道主题更加鲜明。“金牌厨师”对食材有充分的了解,辅以可激发食物香味的调料,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主流媒体人编辑好报道要建立在对新闻素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同时迎合“受众”口味使用调料,好的标题,好的空镜头,好的现场音,提前设计的细节,都可以为一条新闻增色。切不能新瓶装旧酒,把主题报道写得空洞无物,把新闻写成了旧闻。
要做文字的“择菜工”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词: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最开始的流行是因为粉丝借用形容其喜欢的偶像,后被广泛用于夸赞。例如看到一部精彩的电影,你可以说这电影YYDS,而不用详细评价其从拍摄手法到文化背景好在哪里,这样点评或发朋友圈大家看得也轻松,毕竟双方都不用过多的思考。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网民群体对中文表达的接受度在降低,长期接触快餐文化后很难再沉下心来感受文字的魅力,但作为主流媒体,要保证自己编发的稿件经得起推敲,不仅要保证稿件不错字,无错漏,更要分清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我在一篇季店乡焚烧秸秆督查行动的稿件中写到督察组进村入户,调查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张贴情况,李总批评了我,他说这里用调查不恰当,改为了解更符合身份。稿件里的每一个字都需要仔细校对,之前我出过很多漏子,有的是因为忙,有的是自己工作态度敷衍,希望今后能改正,少犯错误,少添麻烦,提前把烂叶子择出去。
要做采编播全流程熟悉的“扫地僧”
在外采访的时候常被人问起,你们电视台记者是不是拍了回去还要编,整个新闻自己出?每当这时我多少有些自豪,是的,记者就是身怀十八般武艺,我们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今天我还是想说说学习的重要性,刚来到电视台,我在二楼坐了半个多月,那时候感觉自己干不了什么事,帮不上什么忙,完全没有进入电视台的工作节奏,后来在老记者的帮助下开始扛摄像机采访,到通过丁珂远程指导自己编出一期新闻,因为环境给了我压力,我只能选择学习来适应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这样才能朝着修炼成扫地僧的目标迈进。
要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
还记得初到文明实践中心那段时间彭台找我谈话,他说书记那段时间巡视河堤,看到垃圾遍地,希望我们把这个情况曝光出去,我还记得彭台那时候讲的话:我们要宣传正能量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群众对新闻的免疫力很高,往往扫一眼就知道活动内容。我们为什么追求更多的人阅读转发点赞,因为这是报道是否成功的最直观体现,简单重复的小新闻或会让人忽略,只有爆款新闻才能影响社会风气。我们要追求的是有人因为受到某条报道的感染而尝试遵守交通规则,或在报道中受到正能量的感染,或收获了感动,或学到了经验,亦或者增加了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热爱。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