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群山合围。“锁”在深山中的笔架村,曾经是孝昌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越海拔736米的山峰,想去趟山外的集市,路上就要花费一整天。
从1984年到1991年,村干部带着50余户人家干了7年,肩挑人扛、一锤一凿在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羊肠路,将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写在了笔架山间。
路虽然通了,但行车依旧是难。1994年冬,外村姑娘胡菊红嫁到笔架村。因道路艰险,又逢雪天,无人送嫁。她将嫁妆放在山外,只身一人上山。对于路,笔架人有着最痛的领悟和最深的执着。
后来,历任村干部接力修路,四处“化缘”,这条路历经了多次修补;再后来,扶贫工作队来了,第一书记加入,联合县交通部门凑齐了项目资金,将3.5公里的盘山路硬化拓宽,还加装了护栏、安全标识。
昔日封闭的山间小村,自此换了人间。美景逐渐被外界所知,越来越热闹。胡菊红开起了农家乐,在去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她说,要带着大伙一起奔富路。
笔架村的变化,是孝昌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小小缩影。虽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但“十三五”期间,孝昌县累计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43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近800公里,2021年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财政并不富裕的孝昌县,如何成为一名交通建设的“优等生”?
修路难,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就不难。孝昌县委县政府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在勒紧裤腰带的同时,拿出4亿元“真金白银”、2亿元政府债券扶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自己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农村公路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和日常出行道路怎么修,群众最有发言权。
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把路修到群众心坎上,县公路管理局局长张晓波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用三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全县416个村、3520个村民小组、28个社区,用脚步丈量绘制出了一张“孝昌农村路网图”。并结合群众心声和发展需求,一路一策、因路制宜制定建设或提升方案,最终形成《孝昌县“四好农村路”2018-2022年发展规划》。
阡陌纵横的农村路,拉近了地域与时间的距离,如同一条条“纽带”,带热了风景,带来了人气、带旺了产业。
1月12日,王店镇新岗村的草莓采摘园里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客人,“不少顾客都是从武汉、孝感过来的,周末人更多。”村党总支书记胡五清说,路畅了带动人回流,不少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活力。
2018年5月,省交通运输厅传出消息,对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美丽农村路”按照一定标准兑现“以奖代补”省补资金。
多修路、修好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奖补资金,也意味着能修更多的路。孝昌县充分发扬“拼抢实”的作风,一方面积极整合林业、国土、旅游等涉农资金,另一方面动员一切力量,倡导鼓励沿线群众投工投劳、自愿捐助,基层“民主修路”热情高涨。
邹岗镇绿托邦苗木基地自愿出资,提升基地道路标准。王店镇红胜村,能人张焕烽带资返乡,修路、清淤塘堰、整治环境……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周巷镇新龙村是苗木花卉产业大村,寸土寸金,为了修路,种植大户汤立桂带头砍掉自家的60多棵樟树,无偿让出1亩多地,“路宽了,大型机械才能进得来!”
“政府在农村投入10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就能干出二三十万的事来。”孝昌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饶勤秀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各地自主修路的积极性,大家从“推着干”变为“抢着干”、“比着干”。“十三五”期间,孝昌共争取上级奖补资金3亿元;“十三五”末,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200公里。
正是因为建之不易,所以更要加倍珍惜。孝昌县明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养体系,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陈敦望,县农村公路局安全股股长。每周三天安全巡检,10多年来雷打不动。3900公里的县、乡、村道,他都了然于心。
笔架山的盘山公路、观双线上的7座桥梁、小观线上的10处险段、李邹线上的高架桥……都是最易发生险情的点,也是他最大的牵挂。每逢恶劣天气多发季节,他都会在车里放一床被子,时刻待命、随时出发。
以真心换真心,村民自发加入。爱路护路写进村规民约,各人自扫门前路,沿线村民义务护路……人人都是护路员。
路,是竖起的碑;路,是铸起的魂。在孝昌的四好农村路中,我们看到了顽强不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甘于奉献、勠力同心的孝昌公路精神,它正成为一道展示孝昌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深刻诠释着孝昌人民不甘落后,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作者:严学海 李琦 杨勘 谢蕾
来源:孝感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