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的是路,连的是心

每天下午5:30,腿脚不便的小悟乡田堂村村民万文昌就在家门口准时等候,迎接从小悟乡小学乘坐校车回家的3个孙子。“现在路好了,校车直接就送回了家,方便得很呀,再也不用靠走路出村了。”

78岁的万文昌在田堂村住了一辈子,出村道路的每一点变化他都记忆犹新。搁以前,村里最宽的路只有“一个脚板宽”,勉强能走板车。如若挑一担柴火去乡里赶集,硬是要早上3点就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二三十公里,等到卖完柴火再走回家,起码下午2点了。如若从县城所在地花园镇回村,只能先坐班车到小悟乡青石村,再从青石村翻山走近3公里山路,一趟下来要将近2个小时。

从上世纪90年代坑坑洼洼的土路,到本世纪初3.5米宽的水泥路,再到后来的3.5米宽的沥青路……为修一条宽敞舒坦的好路,村里几代人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多少努力。路,始终是村民们难解的心结。

2015年,田堂村盼来了机遇!孝感市直精准扶贫工作队入驻田堂,抢抓“四好农村路”建设契机,田堂村的路被列入了议程。

时任工作队副队长的李远新印象深刻:“当时通村路窄小弯急,破损严重,不通客车,群众反映强烈。”工作队通过努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助力“四好农村路”建设。

小山村的民心,从未这样的凝聚。修路要占地、砍树、拆房、迁坟,没一户讨价还价;有钱的出钱捐资,没钱的出工出力、送水送饭,生怕因为自己不帮忙耽误了修路这件大好事。

2016年12月,起于观音湖管委会陈井村,经田堂村,止于小悟乡四方村、万冲村,全长9.84公里的田堂旅游公路建设完工,彻底改变了田堂村交通不便、出行困难的问题。

现在,在6米宽的沥青路面行车,从村里到小悟乡只要5分钟,到花园镇也仅需20分钟。

岂止是田堂一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公路变宽、硬化、平整,在孝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心暖了、劲足了。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红星桥,是季店乡新店村、陡山村、吕叶村、红星村4个行政村跨越刘家河互通的唯一通道。“西头的村民到乡里办事,东头的村民去新店赶集,还有下地劳作、小孩上学,都必须走红星桥。”季店乡人大主席黄春安说。

这座老旧的红星桥只是一座滚水窄桥,丰水期走不了人,枯水期才能通行。有时为了出行,村民们甚至用轮胎拼木板的方式过桥。平日里,车辆更是难以通行。多年来,连人带车翻进河里的事故出了不少。

红星桥通行不畅的问题,成为当地百姓最渴望解决的难题,连续四年被纳入孝昌人大提案,引起县领导高度重视。

2018年,“四好农村路”改扩建政策机遇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孝昌县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募集资金800万元,经过科学选址,在老桥下游300米处新建一座7米宽的红星桥,成为贯通季店农村公路西循环线的重要连接点,惠及沿线7000余户村民。

“几十年了,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桥了!”在老桥桥头开小卖部的村民高银清,说起红星桥的变迁,很是激动。

修的是路,通的是车,连的却是民心。

“十三五”以来,孝昌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为契机,累计投资9亿余元,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43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近80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200公里。全县所有自然湾通硬化路,建成一大批产业路、致富路、旅游路。其中观双线、小观线、田堂旅游路、十里苗木长廊公路等成为全市“四好农村路”样板路。

“线”成“网”、“窄”变“宽”、“通”向“畅”。2019年,县委县政府投资2.1亿元,集中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改扩建项目18条线154公里,极大提升了全县乡镇路网通畅质量和水平。全县半数以上的农民“出门柏油路、抬脚上公交”的梦想成为现实。

荣誉纷至沓来。2018年,孝昌县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21年,孝昌县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十四五”期间,孝昌“四好农村路”建设步履不停,值得期待。“‘十四五’期间,孝昌县还将投资2.2亿元新建5条路长制示范线,连同已建成的3条路长制示范线可达到160多公里,将跨越孝昌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县乡道路串珠成线、连线成网,农村公路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也将全部被打通。”孝昌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饶勤秀介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