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作为特定时期的水利设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大集体体制的崩盘,渡槽很多已被荒废,但也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现在,那些被称为“人造天河”的渡槽许多都已废弃了,成为历史的记忆。在我县就有这么一个名叫“青山口渡槽”的地方,它曾和著名的红旗渠一起荣登过《国家地理》杂志,一起去看看。
3月28日,记者跟随青山口渡槽管理段的段长田胜涛一起来到青山口渡槽的山脚下,仰望看去,该渡槽北起青山顶,南抵公牧山,彩虹般地悬挂其间,头上蓝天白云,身下河水欢唱,“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映入眼前,仿佛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
田胜涛说这个渡槽当地村民称之为“救命渡”“连心渡”、“功勋渡”,原来,在日寇侵占时期,青山顶上驻有一个班的日军,他们抢杀掠夺,丧尽天良。新四军为了老百姓的安全,就在公牧山上放哨,致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自从建起渡槽后,青山口一带摘掉了“干壳子”的帽子,不少旱地变成了水田,绿油油的庄稼满山腰。
段长田胜涛告诉记者这个桥就是毛泽东时期修建的,而且都是人工修起来的,没有用大型机械,河里面的鹅卵石都是人工锤炼的,锤炼后用塞子给塞的,没有现在的这种刮面。
田胜涛说,这个青山口渡槽是观音湖灌区最大的供水工程,它的灌溉面积是10.5万亩,为农业生产丰收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
渡槽位于孝昌县周巷镇青山口,于196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渡槽全长410米,最大桥墩高42米,渡槽厚度 5厘米,是当时湖北省第一座超薄壳渡槽,到目前为止还是湖北省之最。
今年52岁的田胜涛已经在这里守桥工作20年了,主要负责这段渠道的水利工程和维护,他说在防汛抗旱时,惠及十几万人的“救命渡”就能立刻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20年的坚守,田胜涛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渡槽,他告诉记者,这座渡槽有它的贡献与价值,而自己希望用一生与它连在一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