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这么多年,环境越来越好,孩子有假期学堂,吃饭能送上门,不出小区啥都方便!”在孝昌县惠源公租房小区,居民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2000余名住户的共同心声。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共同缔造”示范小区,这个2011年投用的公租房项目,正以贴心服务、精细管理,把“住有所居”的民生承诺,变成“住有宜居”的幸福实景。
选址建楼:把“方便”刻进每一处细节
当初选这儿,就是看中上班、看病、送娃都近。居民口中的“方便”,是小区规划时的首要考量。小区毗107国道、243省道,周边七里湖公园、孙家畈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鲜超市、孝武购物广场一应俱全,居民日常出行、生活采购省时又省力。
不仅要“方便”,更要“住得舒服”。小区按绿色建筑标准打造,节能环保材料广泛应用,40%的绿化率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中心花园里,休闲步道绕着儿童活动场地,老人们晒太阳、孩子们玩耍,一派惬意景象。与此同时,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门禁管理智能化,为居民筑牢了安全屏障。
党建引领:让“陌生人社区”变“一家人”
以前住楼互不打招呼,现在楼上楼下像亲戚。这样的变化,源于小区“党建+治理”的探索。小区成立党支部,搭建“红色物业”联动机制,党员先锋岗的志愿者们忙着政策宣传、调解纠纷,每周三的“三三说事”活动更是让居民当上“家主人”。
“小区路灯不亮了”“想多搞点邻里活动”——在“五方联动”议事会上,住户、社区、物业、党员代表一起商量解决问题。不仅如此,邻里节、趣味运动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轮番上演,今年以来的广场舞比赛、手工培训,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住户渐渐融成“一个大家庭”。
贴心服务:让“智慧+温情”暖到心坎里
走在小区里,110个停车位、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7个电动车充电棚整齐排列,快递驿站就在楼下;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养老托幼服务点里笑声不断,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随时开放——这些配套,把居民的“需求清单”变成了“服务清单”。
手机点一点,报修、缴费都能办,维修师傅10分钟就上门。小区的“智慧社区”平台,让服务更高效。而物业的“管家式”服务更显温情:为老人提供低价餐、送餐上门,给双职工家庭开“假期学堂”;每周上门走访高龄独居老人、残障家庭,帮着代购物资、代缴费用;特殊天气前,微信群提醒、上门告知防范措施,今年以来已开展上门关怀120余次。
制度兜底:让“宜居”状态长久保持
楼道没杂物,消防通道畅通,每天出门看着都舒心。居民的安心,来自小区实打实的管理制度。《入户巡查制度》《保安24小时值班制度》《停水停电应急处理措施》等10余项规章,覆盖住户管理、设施维护、安全应急全环节。
工作人员每天巡查房屋结构、水电管路、电梯,每周核查住户信息、排查楼道杂物,确保“房屋整齐、道路宽敞、绿化美观、车辆有序”。小到路灯维修,大到应急处理,每项工作都有标准、有流程,让宜居环境“不打折扣”。
文化润心:让“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春节送春联、腊八节煮粥、七一搞活动,小区里总有热闹事儿。”说起小区的文化活动,自管委员会委员黄益民打开了话匣子。今年以来,小区联合红十字会、医院开展3次义诊义剪,联动消防部门开展2次消防演练;“科技大篷车进社区”“红色电影放映”“民法典宣传”等活动办了5场,广场舞比赛、手工培训、书法指导轮番登场,连残疾人微讲堂、棋牌比赛也安排得满满当当。
依托孟宗国学文化学堂、孙家畈党政军旧址、殷家墩遗址等资源,小区把“孝”文化融入建设管理——在这里,不仅有舒适的住房,更有温暖的邻里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真正让“住有宜居”照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来源:新华网
作者:蒋双清 杨军波
一审:刘金兮
二审:吴荣
三审:黄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