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澴川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日前,第四届“央企消费帮扶兴农周”在北京启动,孝昌县携百余款特色农产品精彩亮相,为首都市民带来了江汉平原北部的丰饶物产,也展示了中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物流集团总部的展销现场,孝昌展区人头攒动。太子米粒粒饱满莹润,韵鹤葡萄鲜亮诱人,孝丰甜柿馥郁香甜,尖峰红茶醇厚回甘……这些凝聚着自然馈赠和农人匠心的农产品,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开展首日,明星产品“妮娜皇后”葡萄销量近千斤,黄桃罐头、马蹄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也备受好评。
这场跨越千里的“舌尖相遇”,正是孝昌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该县立足桃、米、茶等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土特产”全链条增值升级,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头引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以前种桃全凭经验,现在有企业带动、有技术支持,产量稳定了,收入也提高了。”孝昌县丰山镇的果农们对如今的种植生活充满信心。这一变化得益于孝昌县对“土特产”龙头企业的精准培育。
孝昌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建立了“清单管理+联系包保+跟踪解决”的闭环工作机制,聚焦太子米、果茶、苗木花卉和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精心挑选24家企业列入重点培育清单,并通过研发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已为9家龙头企业协调贷款2.2亿元,申报贴息资金154.37万元。
同时,孝昌县坚持“本土培育+招大引强”双轮驱动。一方面,鑫波农业、大展食品等本土企业纷纷增设精深加工生产线,红菱果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另一方面,2025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农业项目19个,总投资54.55亿元,华锌太子米加工产业园、楚兴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置项目、抹茶深加工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体系。
数据显示,孝昌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其中省级14家,拥有“两品一标”产品32个。截至2025年8月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家,总产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9.27%,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守牢底线,确保脱贫成果稳固
孝昌县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数据共享等方式,对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及时监测和干预。
在政策保障方面,孝昌县实现了脱贫人口参保率100%,发放小额信贷226笔1103.81万元,春季教育资助覆盖1.79万人次,发放资金1573.9万元,“雨露计划”补助3664人549.6万元,改造农村危房83户,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得到持续巩固。
就业是增收的关键。孝昌县通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为脱贫人口搭建就业平台。202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招聘53场,吸引6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8000余个,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达5.35万人。此外,孝昌县还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如周巷镇的“622”保底分红模式,让农户既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参与企业分红,旺季时当地务工村民月收入近5000元。
产销协同,提升乡村建设质效
为解决农产品“出山难”问题,孝昌县构建了“平台+物流+活动”的三维产销体系。孝昌县与首衡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对接基地1.2万亩,设立“孝昌果品”专营区,49家合作社年订单量达1.6万吨。同时,投资6亿元建成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截至8月底,快递进村242万件,上行农产品87.6万件。此外,孝昌县还通过策划“桃花节”“品桃会”等主题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2.3亿元,让孝昌血桃、太子米、抹茶等“土特产”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乡村建设方面,孝昌县坚持“片区推进、全域提升”,滚动推进晏家河九丰智慧农业、周巷茶旅融合等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目前,10个乡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生态乡镇,牛迹片区入选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带。孝昌县还不断完善交通网络,新建“四好农村路”150.8公里,安装农村路灯540盏,同时深化乡村治理,依托三级综治中心闭环化解矛盾纠纷1400余件,通过“清洁家园”行动和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和文明风尚的双提升。
如今的孝昌,田间地头硕果累累,车间厂房机器轰鸣,乡村道路干净整洁,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下一步,孝昌县将继续聚焦“土特产”优势,深化产业融合,强化帮扶协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深走实,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三农”活力。
记者:王虹
一审:刘爽
二审:吴荣
三审:黄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