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是未成年人
发生意外事故的“头号杀手”
当前正值汛期、暑期,且高温持续,因野外游泳、戏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进入易发期。规范的急救操作,有助于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如何对溺水者正确实施急救?一起来学习。



溺水者救上岸后有三种情况:
患者只是受到惊吓。上岸后应及时给予保暖和心理安慰,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接受心理治疗。
患者呛水或身体在水里受到撞击受伤。上岸后在及时给予保暖和心理安慰的基础上,紧急处理受伤部位,送医进一步诊治。一部分呛水者可能会发生吸入性肺炎。
患者因窒息导致心脏骤停。上岸后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溺水后的心肺复苏应争分夺秒,因为人体大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极限只有4分钟,心脏骤停4分钟后大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和坏死。

注意!
很多人认为,溺水者是肺部进了水,把水倒出来就可以。实际上,控水无法改善缺氧的状态,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还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控水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进一步延长。
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式对于拯救溺水者来说尤为重要,其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
开放气道

使用仰头抬颌法,将手掌放在患者的额头上,然后将额头下压,同时用另一只手向上托起下巴,打开气道,保证气道通畅。如果患者口腔有水草、呕吐物等异物,应在开放气道前,将患者的头轻轻偏向一侧,用手指抠出异物,然后将头复位。
第二步
人工呼吸

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将患者鼻孔捏紧,自己的嘴张大并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往里吹气2至5次,持续1秒钟并观察胸廓是否抬起。避免用力吹气、过度通气。
第三步
胸外心脏按压

单人操作时,按压30次后,人工呼吸2次;双人操作时,一人按压15次后,另外一人人工呼吸2次。

如果现场有AED(体外自动除颤器),应尽早使用。使用前应擦干患者胸部皮肤,开机后快速贴好2个电极片,根据机器语音提示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操作。
游泳、戏水、亲近自然是人们的正常需求,但看似优美的风景中往往暗藏安全隐患:
🔹 岸边长期被水浸泡非常湿滑或有青苔,踩上去易滑入水中;
🔹 水库、河道、景观湖等水域淤泥松软,一旦陷入难以挣脱;
🔹 水下环境复杂,可能长有水草等植物,一旦被缠住,很难脱身;
🔹 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但水下却暗流涌动或有漩涡,很容易把人卷走;
🔹 水面和水下温度有很大反差,极易造成游泳者腿部等部位抽筋,从而发生危险;
🔹 野外人烟稀少,发生意外很难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
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让孩子学习游泳。不同的孩子适合学习游泳的时间不同, 4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不适合学习游泳。
不要让孩子独自玩水。即使孩子已学会游泳,也不能让他们独自玩水,尤其是在野外自然水域。家长不应单独一个人带着孩子去玩水,因为一旦大人发生抽筋等紧急情况,会让自己和孩子都陷入险境。
穿着合适的救生设备,不能用漂浮玩具替代。不会游泳的孩子,游泳或进行水上项目时必须穿着合适的救生衣或救生圈。已经学会游泳的孩子,也要在周围有救生设施的环境下玩水。
应教育孩子“科学救援”。遇同伴落水时,千万不能认为自己不跳下水去救,就不够朋友。及时寻求成人帮助,才是救援成功率最高的方式,才是真正在帮助同伴。没能救起同伴,也不要因害怕而隐瞒事实,导致没有及时报警和及时寻求成人帮助,耽误救援时间。
科学救援牢记“叫叫伸抛”


来源丨恩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