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除夕!贴春联,吃年饭!

又是一年除夕至

家家户户换新颜

除夕这天

从舌尖美食到守岁团圆

每一项年俗

都藏着深厚文化与亲情

除夕·贴春联

贴春联,作为除夕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历史悠久,寓意深远。春联,又称对子、门对等,是用红纸书写的一种对联形式。它通常被贴在门框两侧或门楣上,以表达辞旧迎新、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

春节近,年味浓。全媒体记者晏美华 摄

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除夕·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年夜饭的习俗。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团年饭”,是家庭一年到头最看重的一顿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孝感民间的传统说法。团圆饭就意味着要团团圆圆,所有家庭成员都得参加,不论路远或路近,都要在年夜饭前赶回家吃这顿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品也有讲究,要有鸡、有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这条鱼不能在除夕夜吃完,一定要留下一点,才全了这句吉祥话的好意头。

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按照从古至今的习俗,年夜饭之前先要给祖先上香,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守岁

除夕是个特别的日子,它处在新年和旧年的交接点上,成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时点,除夕守岁就成了最重要的年俗活动。

除夕守岁形成风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据说,古时候燃灯通宵守夜是为了把所有的晦气、邪瘟赶跑,以守护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而到了现在,守岁除了赶走晦气,也成了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团圆夜、不眠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等待着旧年的逝去,守望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

古时给小孩子压岁钱的象征意义是挽住岁月,不使白白流逝。更重要的是用来驱邪镇恶,帮助孩子平安过年。因为“压岁”谐音“压祟”,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年俗承载着新年的仪式感

伴着这份喜庆

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所遇皆美好,所得皆所愿

来源:孝感日报综合《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