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孝昌县的各类特色腊货纷纷登场,手工制作的豆丝、软糯可口的糍粑、别具风味的臭豆腐,这些充满乡村气息的传统美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浓浓的乡情。
在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一座农家小院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院内,刚刚制成的豆丝、豆腐散发着清新的香气,一旁的腊肉、香肠则呈现出诱人的色泽,构成了一幅别具风味的乡村景象。随着冬季的来临,这里的传统手工腊味、土货纷纷进入制作和销售旺季,小院里的热闹劲儿,也成了磨山村冬日里的别样风情。
“我做出来了之后马上就销售一空了,后面的豆丝订单已经排了3000多斤,目前正在加紧时间赶制。”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故乡情负责人杨柳叶说。
一个灶台两口锅,一桶豆丝糊,一人负责烧火,一人熟练地左右开弓摊着豆丝……在小厨房,一张张纯手工豆丝新鲜出炉。杨柳叶才把十几份手工豆丝、腊肠送到城区,又转过身把刚刚做好的豆丝拿到院子晾晒。
“我们这边是纯订单式销售。做出来的农产品特别受武汉以及孝感周边的游客的喜欢。去年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腊货以及手工农产品的销售额达三十五万元。”杨柳叶说。
正宗的土味、传统的加工模式,让磨山村的腊货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每天都有大量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省内外消费者慕名前来购买。
“我是从武汉过来的,听说这个地方是红色乡村,我就找到这个地方来。这里的农家菜味道挺好的,我还准备带一些土特产回去给家人尝尝鲜。”武汉游客刘士刚说。
磨山村因出石磨而得名。是省级“绿色示范村”、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里每年的游客达8万人次,带动了周边经济增长300多万元。磨山村的红火,不仅给杨柳叶带来丰厚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我觉得在这个农庄上班挺好的,每个月有2000多的收入。空闲的时间里,我还可以自己种点萝卜、白菜、辣椒,做成腌菜、泡椒后,拿到这儿销售,能额外增加一份收入,贴补家用。”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村民裴双莲说。
“磨山村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石艺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其中磨山印记特色农产品就是我们典型代表。”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驻村干部肖志鸿说。
采访接近尾声,杨柳叶家的腊肉豆丝宴也端上了餐桌,蒜苗炒豆丝、辣炒莴笋干、蒸腊鱼腊肉……丰富的“土”味宴席让人大饱口福。
记者:王虹 骆雁
编辑:王倩
责编:李文莉
终审:李健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