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里满目金黄,稻香四溢,正是丰收在望。然而,丰收过后,如何处理好遗留田地的秸秆成为争议话题,互联网上,关于“秸秆该不该烧”的讨论不止。有人宣扬秸秆焚烧的好处,认为“秸秆焚烧烧了几千年都没有污染”“焚烧后的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秸秆综合处理太花钱农民承担不起”。实际上,部分观点并不能站住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厘清。

有人表示,秸秆焚烧的历史要追溯到农耕时代,是传袭上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烧了几千年,为啥现在说禁就禁?显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地把秸秆焚烧和“烧荒”混为一谈。在古代,农田里烧掉的是野草,并不是秸秆。当时的秸秆可是宝贵的资源,是农村用能、养畜、房屋修缮的重要原材料。农民常常不遗余力地把秸秆拾回家、堆成垛,变成烧饭、烧炕的燃料,家里也多多少少养着几头牛羊,一亩三分地的秸秆足够牲口的饲料用量,更别提秸秆还能用来做床垫、编草帽、铺房顶等,哪里舍得扔在地里“付之一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人们对秸秆的需求逐渐下降,机械化收割留下长长的茬也难以处理,严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加上一些地区水稻、小麦播种时间紧张,就地焚烧这才成了无奈之举。
的确,焚烧后的秸秆变成了草木灰,含有大量钾等元素,是天然的化肥原料,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也要看到,焚烧对土壤肥力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副作用”不容忽视。秸秆焚烧会导致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减少,微生物失活,土壤生态系统被破坏,农作物残骸不能被土壤所分解,土壤自身的生态循环无法发挥作用,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农作物产量的迅速减少。
实验表明,每焚烧一次秸秆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0.2—0.3%,焚烧秸秆过程中,土壤表层(0—5cm)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14.56%,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减少4.63%,土壤含水量下降14.68%。据测算,秸秆焚烧后,导致农作物减产5—10%,直接影响农业收益。
实际上,“还而用之”比“一烧了之”更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秸秆是很好的资源,一把火烧掉,秸秆中的有机质和氮养分等都白白浪费掉。土壤养分是在不断流失的,仅仅依靠化肥无法补充全部养分,把秸秆归还给土地,有助于将其中的矿质养分和有机物质归还给田地,这样的效果更好。
焚烧秸秆会产生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烟雾,严重影响和危害大家的身体健康。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刺激人的眼睛、咽喉和肺部等器官,轻则造成流泪、咳嗽、胸闷,重则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同时,还会威胁大家出行安全,在风的带动之下,烟雾会造成周边城镇能见度下降,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和公路的正常使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焚烧秸秆行为还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惨剧,尤其是在村庄、山林附近,一旦引燃未收割的农作物、房屋或者山林,火情将很难控制,不仅会造成大家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威胁人身安全。

焚烧秸秆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将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如果因故意焚烧秸秆、落叶等,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将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禁烧秸秆从我做起
请大家争做生态环境卫士
共同保护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
来源: 芜湖生态环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