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半月谈丨省教育厅:驻进群众心坎 引领百姓致富

把工作当作“家事”,把群众当作“家人”。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湖北省教育厅派驻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将身心融入村子、情感融入农户、工作融入班子,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基层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答卷,把驻村工作真正“驻”进群众心里。

“直播间的家人们,我们今天又要做土特产啦。今天做的是我们的莴笋干……”在磨山村的电商大楼,回乡创业老板杨柳叶正一边做直播,一边削莴笋。现在她家制作的莴笋干供不应求。

“我们的这批莴笋已经被预订空了,接下来大概还有三千多斤莴笋干的订单。自从我们开始直播间带货,我们的订单就源源不断地往上增长,供不应求。”磨山印记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杨柳叶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把村里好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工作队出资装修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引进市场主体,打造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妇女微家,帮助农户在家门口卖货,着力打通磨山供给“最后一公里”。

“我们根据磨山村农村经营特点,着力打造磨山村电商服务站,完善电商服务楼硬件基础设施,邀请高校对王店镇磨山村农户进行电商技术培训,帮助村集体设计并注册‘磨山印记’商标,并不断打造‘磨山印记’品牌,通过高校的校企基地,提升磨山印记公众号、视频号的知名度。运营半年,累计销售农产品100多万元。”湖北省教育厅派驻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孝昌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陈洪毅说。

磨山村因出石磨而得名。上世纪90年代,石磨普遍被机械取代,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村子成了“空心村”。

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帮助磨山村提升完善了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磨山五馆等文化景观群,改善了村里的旅游环境。2023年,村里的游客达8万人次,带动了周边经济增长300多万元,助力磨山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

乡村美了,腰包鼓了,杨柳叶的干劲更足了。

“对于未来发展,我信心十足。我相信,通过教育厅给的帮助和资源,我们能够发展得更好,让王店镇的美丽乡村之路走得更远。”杨柳叶说。

“我们根据本村人口分布、地形地貌、农产品的特点,因地制宜筑好一条致富道路,而且要联农带农,让这条道路走得远、走得久。”陈洪毅说。

“驻村工作不仅是身驻,更要心驻。”派驻磨山村以来,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每天在村里转一转,掌握村容村貌变化动态,定期前往重点监测户家中走访,倾听村民们的意见,帮助有需要的村民解决问题,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他们经常来看我,关心我,我觉得很暖心。”村民刘菊华说。

“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当中去,及时为群众服务,群众才会真正和我们建立如同亲人一般的纽带关系,和我们讲心里话、说真心话。”陈洪毅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无论是产业发展的扶持,还是民生实事的帮助,一系列实打实的帮扶举措,让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谈及村里可喜的变化,村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

“工作队到我们这边来驻村,给我们家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还经常给村里老年人送温暖。”村民黄三桂说。

“陈县长和工作队队员来看我,我心里特别高兴,这才真正是一家人。”村民余进华说。

“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夯实了我们村级党建工作基础,树立了党建旗帜,建强了战斗堡垒,让我们筑起了一条联农带农、为村集体增收的致富道路。”陈洪毅说。

村里人心凝聚起来了,干任何事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如今的磨山村,是省级“绿色示范村”、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工作队投入60万元打通磨山旅游环线陈家湾段“最后一公里”,助力王店打造磨山景点、服务全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在省教育厅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电商来带动村民的农产品销售,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农户增收,得到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王店镇磨山村村干部王小菊说。

“我们要把群众放在心里,真心真意为群众把小事办实、实事办好。”陈洪毅说。


记者:王   虹

编辑:李梦婷

责编:李文莉

终审:高玉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