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店乡阳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河湖长雷育敏,自从担任村级河湖长以来,每天都会到河边走走,仔细观察水体环境,而这样的工作,他已经连续做了几年。
每天清晨,雷育敏都会在村里沿着河边走一圈,发现问题立刻想办法解决,只有看到河水干干净净,才能放心开展一天的工作。
“周颜河在阳光村境内,大约1公里,刘家河大约1.5公里,我们一周至少开展一次常态化巡河。”季店乡阳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河湖长雷育敏说。
以前是与水抗争,而现在变成与水共生,村民的幸福感也在提升。在实施河湖长制前,阳光村的河也曾遭受侵害,一度变得“面目全非”。今年60岁的老书记周军桥见证了这条河的改变。
“我儿时,这里还是一条小沟,通过这几年的多次整治,增加了蓄水,河水也变得清澈了。”季店乡阳光村村民周军桥说。
为消除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自河湖长制实施以来,阳光村在2021年争取中央“小微水体”项目资金400万元,达到了水清、岸绿、景美,今年借助“张周线”周颜桥项目,对周颜泄洪道进行了改造,河水畅通、水美人更美,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傍晚有很多人到这边来散步,感觉比较惬意。”季店乡阳光村村民孙冬梅说。
昔日与水抗争,而今与水共生。如今的阳光村,河边垂钓的人和自在游弋的野鸭互不打扰,清澈的河水在花草树木的簇拥下缓缓流动,散发出水乡村落的自然韵味。多年来,在雷育敏的带领下,周颜河和刘家河一直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村级实施、村民参与的村级河道日常管护体系。
“自实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在雷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经常组织群众一起参加河道的清理,使水质变得清澈。”周军桥说。
农村河道的“毛细血管”一旦打通,村庄的发展也就跟着提速。阳光村借助河湖长制“东风”,依托优美的水环境,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目前该村的三苏基地已成为阳光村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水质变好了,吸引了不少人来垂钓、采摘,扩大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孝昌县三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厉苏珍说。
从参与河湖长工作到成为村级河湖长,雷育敏用脚步丈量这几公里的责任田。每周1次巡河是他的固定工作,每次巡河下来,他的运动步数总是位居微信朋友圈榜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又去巡河了,而阳光村境内的周颜河、刘家河也用一河清水作为回馈。
记者:张思琪 丁天乐(航拍)
编辑:李梦婷
责编:罗薇
终审:陈腊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