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孝昌县小河镇沙窝村因地制宜探索出种养结合新模式——稻蛙共生,使得“一亩三分地”实现多倍收益,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仲夏时节,蛙声一片。走进小河镇沙窝村的稻蛙生态养殖基地,绿油油的水稻里,一只只黑斑蛙时而跳入沟渠中、时而上“岸”觅食,脚步一靠近,“扑通”声奏响,它们慌忙跳进水中,听取蛙声一片。
“现在稻蛙共生是一个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稻谷可以给花斑蛙提供遮阴的地方,花斑蛙也可以吃虫子,也可以为它保驾护航。”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技术员付斌斌说。
“我们这边是美国黑斑蛙,肉一般是餐饮用,皮的话一般都是熬油,化妆品里面用的链类的油,浑身基本上都是没有浪费的。还有小一点的蛙都是当饲料用,所以这个东西没有滞销的。”孝昌县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负责人左安说。
蛙吃虫,稻遮荫。“稻蛙共生”产值高,见效快,是左安当初选择这一产业的原因。目前,该基地占地100亩,已投产80亩,主要养殖黑斑蛙蛙苗,养殖周期约4个月。
这批蛙基本上已经达到六钱七钱八钱了,估计到八月中旬就可以出售了,因为跟河南的老板已经签订合同了,目前来看效益比较好。孝昌县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负责人左安说。
4月投放蛙苗,6月移栽水稻,到了收获的时节,蛙肥、稻黄,农户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蛙双赢”。
“现在稻田养蛙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主要就是消毒,治病防病的预防工作搞好。”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技术员付斌斌说。
“我们稻子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亩产的话,稻子能够达到800斤。青蛙的话,亩产3000斤左右。今年的收益大概在40万左右,感觉这个东西比较好,准备二期的话,增加20多亩。”孝昌县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负责人左安说。
此外,稻蛙养殖基地还带动了10多位周边村民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今年56岁的村民左祥尧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我们在这里干活还蛮知足、蛮好,一个月4500块钱,除草、喂饲料、管理水,就住在附近蛮方便,我们都很知足。”小河镇沙窝村村民左祥尧说。
“飞越水产养殖合作社落户我们村,极大地解决了我们老百姓务工就业的问题,让我们老百姓务工不用往外走,赚钱就在家门口。”小河镇沙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左保林说。
如今,左安的稻蛙产业成为了当地的富民特色产业,也掀起了“稻蛙共养”模式的推广热潮。
“如果有村民想发展这个产业,我们也无偿的帮助大家,共同致富吧。”孝昌县小河镇沙窝村稻蛙基地负责人左安说。
记者:王虹 黄一阳
编辑:刘 爽
责编:高玉峰
终审:汪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