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县城之尾、乡村之首。近年来,孝昌县围绕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治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七个补齐”,坚持把“擦亮小城镇”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立足“全域推进”。
小城镇改头换面 城市居民“逆行”归乡
最近,63岁的孝感市民吴俊华和老伴魏翠林下定决心“挪窝”,从孝感市区搬回孝昌小河镇。老人决意“逆行”归乡,是因为昔日小城镇有了新变化——黑臭的小河溪成了清澈的景观河,废弃的荒滩地成了美丽的休闲公园,街面也再不淹水了。
“面貌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老街和新街变化特别大,也特别好。家后门的那条小河,以前是条臭水沟,现在改造了以后,水变清了,里面还种了一些水草,水质挺好的,我没事就在里面钓鱼。”市民吴俊华说。
环西街口的老屋,是魏翠林的祖宅,这两年,两人把祖居的房子修缮一新后,索性就住了下来。到了周末,他们还经常邀请昔日的同学和好友到家中小聚,一起享受舒适的小镇生活。
“环境好了,我们就迫切地想回来,到处跟城内一样,环境非常优美,健身器材、小公园美如画。我还强烈推荐我的同学和一起长大的朋友,让他们一起回来住。”市民魏翠林说。
让更多人有念头返乡,是因为孝昌县环境面貌的改变。自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以来,一批像小河镇这样的小城镇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我们‘擦亮小城镇’主要以补齐功能短板和擦亮景观节点为主,来提升整个镇区的功能,方便服务于民,比如说小游园、整个街面的修整、停车场等。”孝昌县小河镇镇长鲁亮说。
“在‘擦亮小城镇’建设这一块,上级有硬性的工作要求,乡镇的干部群众有热切的愿望,所以这项工作势在必行,必须实施。谋划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我们要考虑到,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孝昌县住建局副局长 徐少华说。
钱从哪里来?仅靠吃饭型的孝昌财政肯定有心无力。“擦亮小城镇”依靠县级财政较大支出,既不现实,也不长久。
“在前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11个乡镇通过围绕七个补短板方面的要求,最迫切需要的是建设300个项目以上,硬性的投资在4.5亿元左右,资金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庞大。”孝昌县住建局副局长徐少华说。
庞大的资金需求,让住建部门犯了愁,各乡镇也都绕不过这道坎。就拿小河镇来说,建设资金需求在6000万元左右,而这笔钱就是全镇一年的财政收入。
“我们一年财政收入也就六千万,还要扣除其他的硬性支出,我们一个乡镇的财力是很难支付整个功能镇区建设这种统一要求的,不吃不喝一年还不够,至少要两年的收入才能做这个事。”孝昌县小河镇镇长鲁亮说。
县、乡两级财政都无力支出,那就找银行融资。但是,孝昌自身底子薄,缺少优质抵押物;找市场主体投资,仅凭盈利微薄的基建项目,还是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目光。
“通过多次的协调沟通,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第三方投资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项目实施的这一个模式,F+EPC模式。”孝感市孝昌县住建局副局长徐少华说。
记者:孝感广电 孝昌融媒
编辑:李文莉
责编:王虹
终审:李健初